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新生》完結當天,#新生 爛尾#登上熱搜榜首。

觀衆顯然是有遺憾的。最終的結局裏,十多年後的費可用一句“我不光騙了你們,我還辜負了自己”,給了故事一個看似圓滿的結局,卻也讓這部前期讓人眼前一亮的劇陷入平庸。

此前《新生》被網友大呼“上頭”的口碑,得益於其對國劇敘事體系的挑战。

無論是非线性的羅生門敘事,還是看似“全員惡人”的懸疑修羅場,都讓觀衆因爲久違的新鮮感而興奮不已。可惜後四集的轉折,讓該劇重新回到了一種被規馴的常態。

這背後,是國劇敘事長期以來走不出的敘事陷阱。

而最遺憾之處在於,這或許是國劇離“全員惡人”最近的一次。

從“上頭”到“下頭”

首先需要肯定,《新生》無論從敘事野心,還是從實際完成度來說,都表現出迥異於大部分劇集的开創性,確實頗有Netflix的風格。導演申奧也曾歸納其拍攝思路,“信息量更大、節奏要更快、情節和人物都要更復雜”。

而這也指向該劇讓觀衆“上頭”的兩個要點:一是節奏,二是人物。

首先說說節奏。

在劇中,我們可以找到諸多經典的懸疑敘事模式。所有人聚集的小島成爲“暴風雪山莊”;通過幾個人的轉述,非线性串聯起費可的人物全貌和行騙時間线,是經典敘事詭計“拼圖”;等到第六集結尾驟然反轉,揭开幾個人真面目,原來整部劇是一個“羅生門”

展开全文

結尾的鏡頭語言暗示,前面所有講述都只是何珊寫的小說,也就意味着李澤瑞(費可)視角講述的第三個故事,依然經過了何珊的美化;與之前兩重反轉,形成了一個三層嵌套的羅生門。

這些結構層層疊疊,讓劇情宛如榫卯一樣嚴絲合縫,是形成敘事爽感的一個前提。

而在這個過程中,敘事也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對觀衆的“挑逗”,給觀衆帶來“看懂了”的智力愉悅。比如用程浩的故事、蘇倩的故事,解开陳樹發故事整個的背後謎團,又通過第七集的反轉,把前三個故事裏預埋的漏洞補全。

其實做一個復盤的話,你會發現故事都不復雜,但通過敘事結構的穿針引线,層層解密,加上一些鏡頭語言的暗示,就是能給觀衆帶來某種“高級感”。

而除了敘事節奏,內容上成功的人物塑造,是該劇的另一亮點。

《新生》在懸疑大類裏算“黑色電影”式作品,可以叫作“黑色劇集”,相較於傳統懸疑裏的二元對立,這類內容的善惡邊界更模糊,人物亦正亦邪,在好萊塢40年代還曾出現過“黑色電影”熱潮。

更通俗地說,比較接近所謂“全員惡人”概念。

截至第七集,《新生》的故事都是讓人驚豔的。一方面是費可整個騙術的天衣無縫,其時間管理與資源適配的本事,着實讓人嘆服,這是國內劇集裏很少見的,也因爲導演的關系讓該劇被稱爲“劇版《孤注一擲》”。

另一方面,費可騙局的成功都是源於所謂受害者們無止境的欲望,當他們粉飾的故事被拆穿,故事也進而探入了人性更幽深隱祕的陰暗面。這也是“全員惡人”故事好看的原因,人物會顯得更復雜和“真實”,釋放出別樣的人物魅力。

但最後三集多的“爛尾”,也是因爲最後一環反轉確實有些用力過猛。

而觀衆的失望,恰恰源於上述敘事優點,在最後幾乎徹底走樣。

“全員惡人”?不可能

第七集其實已經有了苗頭,就是對費可的洗白开始過火。

如果說陳樹發、程浩和蘇倩都有着咎由自取的貪婪本色,張萱的故事反轉可以說讓費可完全變成了幹幹淨淨的受害者,也讓費可這個“騙子”的身份變得模糊。

而到了最後三集,你幾乎可以忘了費可才是那個騙子,反而幹淨得仿佛更像一個受害者,雖然基於前期的人物印象,觀衆會憐憫那個偏執的數學天才,甚至爲那場喫牛排的戲落淚,但難免會覺得割裂和擰巴。

而雖然最終暗示了何珊曾經的行爲,但放在故事主线裏,其存在感弱到仿佛旁觀者。劇集明明有那么多巧妙的細節伏筆,卻不曾給何珊一點明確的线索,讓人看到其內心哪怕似有若無的一團陰影,導致在故事线裏自始至終顯得形象模糊。

七個人的故事,費可和何珊這對男女主角在最後三集,仿佛原本黑色的故事版上猛地刷了一道白漆,把兩個人刷成了白色,讓人只覺得與原本的故事格格不入,人物關系也就成了流俗的二元對立,讓觀衆覺得“毫無驚喜可言”。

尤其是這三集,粗糙得和前面簡直不像一部作品,更有許多邏輯無法連貫。

數學天才的設定,跟後面的高情商騙子幾乎毫無關系;費可身份泄露、徐歐等人對費可的“公審”,也發生得相當強行,而如果費可曾經在四屆金融社成員面前被揭穿,很難想象他後來還能頂着這個名字和經歷招搖撞騙。讓人難免懷疑,這最後三集的故事是否重新寫過。

而這種“爛尾”放在國劇語境下,似乎也有着某種必然性。

一個問題,我們的主角可以是壞人嗎?

事實上,只要不是邪典作品,“道德守恆”其實一直是影視內容創作的隱性規則,就是好人必須有回報,而哪怕好人做的壞事,它最終也必然會有報應。也正因如此,故事的主人公如果不悲劇收場,前期會盡量讓其少做錯事。

而國劇因爲種種原因,對這種“道德守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主人公往往在道德上是無瑕的。

所以《如懿傳》裏,所有髒活就都交給了海蘭,如懿自己則是清清白白,對她人的攻訐也不會反脣相譏,只會“百口莫辯”;而何珊也不能是那個兩次告發費可,讓其走向深淵的人,相反她應該是個白月光,讓費可最後爲她而死,才能死得其所。

也正因如此,《新生》只能是最接近“全員惡人”的作品,而不能真的一黑到底。

反過來想想,如此創作態度,是否正在成爲內容懸浮的某種催化劑?

目前的創作趨勢是,影視主人公在道德和行爲上應該“純潔”,這是從業者爲了避免人物爭議採取的粗暴處理。

但問題在於,每個人物的性格都來自其經歷,要如何寫出一個完全幹淨的人物,實在是太考驗編劇的實力,這也造成了,我們的大部分人物處理都顯得低幼。

所以“如懿”在多年後被翻出來被指“虛僞”,所以《新生》裏的何珊成了敗筆、大結局也備受爭議。

觀衆想看一點帶勁的、真實的。如果要看僞裝、被馴化的社會動物,他們去上個班不行嗎?

國劇的“新生”?

也應該看到《新生》更爲積極的一面。

應該說,這不是一部自帶流量的作品,剛开播時的站內熱度只有5000+,甚至最終也沒有破萬。

但是,該劇成爲近來互聯網上自發討論度很高的作品之一,據統計其登上熱搜主榜的33個話題裏,熱播期話題就佔了30個,口碑帶動效應明顯。

而行業應該有所思考的是,喊了這么久的內容升級,到底什么才是市場和行業都接受的“好內容”?

目前可見的是,所有劇集的質感確實都在變好,但劇本層面的薄弱卻沒有多少改善,不少質感提升的劇集,最後因爲故事而口碑垮了。

平台甚至會做“口碑向”劇集,搜狐娛樂此前曾撰文稱其爲“國劇清流”,如《歡顏》《繁城之下》等,劇本不差、質感拉滿,但視聽語言卻整體偏文藝,空有口碑卻很難轉化。不過平台對這些劇的數據也沒多少要求,做出來就是爲了品牌價值和上宣價值。

在如何做效益與口碑兼得的內容方面,行業依然迷茫。

《新生》的經驗和教訓,其實都很實在。

一是節奏,出色的敘事節奏,在人物站得住的情況下,就如在《新生》裏一樣,是可以遮蓋很多邏輯問題的,帶着觀衆在劇情线上狂奔。如今連微短劇都在琢磨劇情怎么切入節奏更好,長劇也不應在线性敘事上抱殘守缺。

二是人物,長視頻要讓觀衆愛看,人物魅力帶來的代入感和陪伴感是最重要的,而目前大部分人物都是標籤化、低幼化的。爲什么這兩年劇集裏的反派總是出圈?或許是因爲,他們打开了更真實的封印。

行業內容如今糾結於“產品”還是“作品”,但兩者的中間態,或許應該是影視工業化更踏實的思路。

至少《新生》前六集展示過,原來國劇,還能這么玩。



標題:完結當天吵上熱搜第一,《新生》真的爛尾了嗎?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0788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