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面食,作爲主食之一,一直以來頗受人們喜愛。而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與地理環境影響下,不同國家、地區的面食文化也有所不同。我國作爲遠近聞名的飲食大國,擁有着極爲豐富的飲食圖鑑,其中面食作爲中國人最常見的主食,更是琳琅滿目,滿載着中華民族獨有的地域特色與中國人民對飲食的追求。

古人的面食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隨着歷史的演進,面食文化也逐漸被賦予不同的形態與特色。兩宋時期作爲中國飲食長河之中的一個高峰,其面食文化更是爲中華飲食圖鑑中添上了耀眼一筆。

一、肥美鹹香兼備,以胡餅窺面食之廣

提及面食,“餅”這一重要角色是萬萬不可忽略的。中國古代餅的種類繁多,大體上可分爲蒸餅湯餅,籠餅以及胡餅,兩宋時期最受歡迎的莫屬胡餅。

胡餅,顧名思義,最早是胡人的傳統食物。後張騫前往西域,兩地流通增多,胡餅傳入中原,從具有異域風情的小食逐漸登上了中原人的飯桌,成爲了最常見的主食之一。

圖|胡餅圖片

在胡餅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隨着其與中原飲食文化不斷的相互交融,直至宋朝,胡餅已經發展出了許多新的種類與口味,多種多樣,也更加貼近中原人的飲食習慣。

單從《東京夢華錄》中的記載來看,“胡餅店即賣門油、菊花、焦、側厚、油癕、髓餅、新樣滿麻。”光是胡餅店中售賣的常見胡餅,便有這七類之多。

況且,這還僅僅是從餅的油度與厚度進行分別,宋人在胡餅制作上的花樣可不僅於此。

展开全文

圖|白胡餅圖片

胡餅店家還常常會在胡餅裏包上肉餡,制成新鮮樣式。如《武林舊事》中提到的豬胰胡餅、《三朝北盟會編》中提及的白熟胡餅,以及最簡單的白肉胡餅等,都是以豬肉、羊肉等爲胡餅餡料。

輔料簡單易得的胡餅,物美價廉,備受平民百姓喜愛。但只要稍加變化,佐以不同的輔料,商家便可以跟隨食客口味作出新鮮樣式。更有別出心裁者會將面粉與各種餡料依次排列組合,賦予最常見的胡餅千變萬化的滋味。

圖|《武林舊事》圖片

在這樣的改良下,胡餅逐漸走入了成千上萬平民百姓家中。《纏頭曲》中,一句“糲飯胡餅能幾許,不飽皇孫及妃主”,便道出胡餅早已成爲普通百姓的主食的現象。

然而,胡餅也並非是平民獨有的廉價美食,兩宋時期的皇宮貴族也對其頗有偏好。原料尋常的胡餅經過御廚的精心制作,便可堂而皇之的登上國宴的大雅之堂。

圖|宋代文人宴會圖

按照宋朝宴會流程,整場宴會中行酒需九盞,而第四盞的下酒物中便會有白肉胡餅,排炊羊胡餅則出現在第七盞的下酒物中。即便是宴請他國來使的宴會上,也少不了胡餅這個重要角色。

這一點,在周密的《武林舊事》中也有所記載。如淳熙五年太上皇趙構詔史浩賜宴時,趙構向史浩索要集市上买賣的諸多食物中,便包含了胡餅。

圖|現代糖餅圖片

另外,對妃子賞賜的喫食部分也時常伴有胡餅,如“喫食十合蒸羊一口、生羊翦花八節、棗大包子、炊餅、糕、糖餅、胡餅”。就連古人最爲重視的祭祀中,胡餅也會被作爲祭品,被恭敬放置。

胡餅在宋代的受衆之廣、普及程度之高,自然不言而喻。然而,如若細細探究,不難發現胡餅的普及化發展背後,是宋代食品制作水平的飛躍式發展。

二、色香味形俱全,以饅頭窺面食之美

事實上,歷朝歷代食品制作水平的提高,也都離不开加食品工技術的升級。

從原料加工這一步开始,各類糧食的供給使用都需要經過數道程序的加工處理才能供給食用,例如稻谷需要脫殼才能成米,小麥需要磨成面粉。但受生產技術水平有限,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糧食加工甚至難以形成獨立的手工業部門。

直至宋朝,這類情況才得以改善。

圖|宋代發達的手工業

宋代原本就處於一個經濟較爲鼎盛的時期,加之政府輕搖賦稅等有效政策,大力推動了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促使農作物種類增多,也間接爲面點制作提供了更爲豐富的原料,磨面業也在這樣的背景下迅速發展了起來。

《夷堅志》卷八便記載了北宋汴京一位磨面商人的事跡:“世以鬻面爲業,磨坊三處,买驢三四十頭,市麥於外邑,貪多務得,無時少緩。如是數十年,家道日以昌盛,致富矣。”普通商販能經營至如此規模,自然離不开宋代對面粉的巨大需求量。

圖|宋人烹飪食物圖

需求推動市場,更加普及興旺的磨面業,使得面粉源源不斷的流入飲食商販的廚房,面食的制作條件與規模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面點種類也逐漸增加。

饅頭,便是兩宋時期最盛行的面食之一。其起源於五代時期,最初的制作方法早已不可追溯。但從現有記載中,不難窺見其在宋代的迅速發展。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與如今所理解的饅頭不同。宋代的饅頭往往包有內餡,其無論是形狀、制作工藝均與如今日常中的包子更爲接近。

圖|宋人蒸饅頭壁畫

《東京夢華錄》卷四《會仙酒樓》中,便有“諸色饅頭”這一稱謂,可見當時饅頭的式樣種類之多。

《夢粱錄》中所記載的則更爲具體,“如蒸作面行賣四色饅頭、細餡大包子,……水晶饅頭、筍肉饅頭、蝦魚饅頭、江魚饅頭、蟹肉饅頭、鵝鴨饅頭。”這般花樣,即便與生產力飛躍的如今相比,也不遑多讓,宋代人對喫食的上心程度也可見一斑。

不過,最值一提的並不是宋代饅頭種類之多,而是宋人對饅頭制作的精細程度。這一點,首先體現在宋人對饅頭原料上面的選擇。據《夢粱錄》卷十八《物產》篇記載,當時的面食原料已多達數十種之多,谷物中麥面、小米面、粳米粉、豆粉、豆沙等都是最常見的材料。

圖|如今小麥面粉圖片

而精致的宋人並不滿足於此,除了精心加工谷物,他們還常常會將菜蔬、禽畜魚類加工,作爲餡料或裝飾,爲其增加風味與精致程度。此外,果品也被用來爲其增添花樣。

至於加工制作方面,宋人也更有講究。兩宋時期以文治國,國風儒雅,對“美”的追求也更上一層。而普通商販爲了迎合熱愛風雅的文人,饅頭制作也更爲精致復雜,力求形美味美兼具。

以《夢梁錄》爲例,其中所記載的用以制作的工具,包含了泥風爐、小缸竈兒、銅匙箸、油杆杖、烘盤、竹笊籬等十幾種。在這些工具的加工下,與前朝喜好的粗獷外觀相比,宋代的饅頭近乎精致得更像是精巧擺件,而不是尋常喫食。

圖|竹笊籬圖片

在這些條件的推動下,宋代饅頭的色香味都達到了極高水平,既要外觀色彩多樣有趣,形狀上的細節極爲苛刻,香氣方面也要毫不遜色。

《茶余客話》中記載,宋神宗視察太學時,恰好品嘗了當日所制作的饅頭,極爲滿意,“以此養士,可以無愧矣。”天子的金口玉言,使得這種饅頭便常常被作爲禮物,饋贈親友。著名的“太學饅頭”,也正是由此而來。

圖|“太學饅頭”圖片

普通饅頭卻能得當朝天子贊譽,可想而知宋代於饅頭這一面食工藝的成熟。以史料記載來看,即便將之與今時今日的面食制作工藝相比,兩宋時期的制作水平也相差無幾。而如今中國包餡面食的豐盛,也在極大程度上得益於宋人的开創。

如此想來,宋代能成爲中華五千年來獨一無二的美食盛世,也絕非隨意的誇誇而談。

三、果蔬素食爲主,以原料窺面食之效

宋代經濟繁榮,抑武修文的國策使得“程朱理學”佔據社會思潮的主導地位,人們的傳統觀念也受此影響發生變化,其中對社會影響最深刻的便是“儉樸”二字。在這一思想下,素食成爲了許多宋人的選擇,隨之而來的還有儉樸養生之道。

圖|《四書章句集注》朱熹所著

宋人歷來重視養生,而日常飲食養生則是世俗大衆最盛行的養生方式。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尋常百姓,都習慣於在利用日常飲食來調節自己的身體健康,希望以此彌補自身健康方面的某些不足。

同時,在整體強調“內外兼修”的社會風氣下,人們對面食小喫的要求不再僅僅限於精致的外形,而更加講究其所具有的營養價值與實際效益。

由此,宋人也提出了養生類面食。這一流行風氣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素餡養生類面點的發展,更促進了以素爲葷的面點類飲食出現。

如《山家清供》記載的“素蒸鴨”,便是以山野間常見的果蔬爲主要材料。“爛蒸去毛,勿拗折項,客意鵝鴨也。”隨後,再蒸一枚葫蘆,以葫蘆代替鵝鴨,這一心思極妙,宋代素食的流行可見,以及普通民衆對於飲食健康和養生的關注。

圖|如今素食面點圖片

宋代著名詩人陸遊就曾以野菜爲餡料制作面食,別有一番風味。《陳公藻覓筍仍許作包子》一詩中,陳掩亦真切感嘆道,“玉版禪師來應供,鑄繃稚子敢分珍。”玉版、鑄繃,便是如今的竹筍。

因重視素食的養生功效,宋人甚至衍生出了一種專門以蔬菜爲餡的面食,俗名“餡”,也叫“餕餡”。這一面食的外形與饅頭幾乎一模一樣,以至於曾出現過出家人將饅頭誤當做餕餡,錯开葷戒的趣聞。

此外,宋人爲養生,還特意推出了一類以食療功效爲主的面點。不少面點類食療方子,被作爲中醫方劑,收錄在相關著作中。

如《太平聖惠方》中,治五噎胸膈妨塞飲食不下瘦弱無力的羊肉索餅方,便是分別取羊肉、白面、陳桔皮以及生姜汁,將其糅合,再“作索餅,於豉汁中煮熟,入曜食之。”

圖|《太平聖惠方》圖片

《聖濟總錄》中也有不少食療面點,其中《食治門》收錄的面點類食療方近30種,如“治虛勞補益薏苡餅方”:“取薏苡,熟水淘,搗、羅,如作米粉法。以棗肉、乳汁拌和,作團如蒸餅大,依法蒸熟。隨性食之。”

諸如此類的著作並不少見,均是將中醫藥理融入面點制作之中,其功效與注意事項也記載得十分詳實。可見,兩宋時期食療面點已初步成型,並爲後世的食療養生,樹立起了一道意義極爲重大的裏程碑。

圖|制作素食圖片

時至今日,許多流行的食療面食,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兩宋時期各類方子的影響。以喫素修身這一思想,也對宋人觀念在一脈相承基礎上的發展。

結語

若非細致探尋,今人恐怕很難想象,早在數百年前的宋代,人們在面食方面的造詣已經不輸今日。即便條件有限,宋人對飲食的追求以及精致的生活態度,都在面食中得到了極致的發揮與應用,其養生之道更是對當下年輕人的生活具有不少啓發。

或許,其不如風雲變幻的三國時代,也比不上文政昌明的大唐帝國豪放厚重、華麗燦爛。但宋人對飲食的態度與遠見,以及面食方面的種種突破,直至今日,都深刻影響着中華兒女的思想與日常生活。

當下描繪未來美好生活藍圖的過程裏,宋人的智慧依然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也只有一以貫之地堅持繼承與發展古人傳承,我們才能在知往鑑來中,更好地追求理想新世界。

參考文獻:

《夢粱錄》

《茶余客話》

《山家清供》

《太平聖惠方》

《聖濟總錄》

《武林舊事》



標題:探尋飲食長河中的鼎盛王朝,淺談宋代特有的面食文化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812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