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看不上”的黃酒,日本爲何高價定制?內行:他們釀不出這味

我國的釀酒歷史已有3000多年,不可謂不久遠。

而史冊記載,黃酒最早起源於殷商,那時稱爲“ 酎酒”,由此可知,黃酒是我國當之無愧的“國酒”。

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滋潤國人上千年的黃酒,近年來在國內的 生存空間似乎越來越小,看起來像是即將面臨消失的樣子。

縱觀如今酒市,除了白酒和洋酒,好像連人人喊打的酒精酒,都能壓黃酒一頭。 這是不是意味着中國黃酒要“沒落”了?

其實不然,江蘇、浙江、上海一帶仍聚集着不少愛喝黃酒的朋友,而在國外也有不少人喜歡中國黃酒,尤其是 日本人

他們每年除了直接進口我國黃酒外,還不計成本的在國內黃酒酒廠 進行定制,定制的黃酒無過濾、 顏色似琥珀,在日本市場受到極致推崇。

展开全文

▶說到這可能有人好奇,日本已經有和黃酒同宗同源的清酒了,爲啥還會如此喜愛我們的黃酒?

想搞懂這個問題,得從日本清酒的起源說起

①清酒雛形:

史書記載,日本最初釀酒方法 十分簡陋,先由少女將咀嚼後的大米吐入木桶,再加入含酵母菌的樹葉發酵,由於釀出的酒較渾濁,稱爲 “濁酒”

後來一釀酒師嘗試用 石灰沉澱其中殘渣,酒液瞬間變清澈,而這便是 清酒雛形

②清酒成熟:

直到公元7世紀, 遣唐使將黃酒釀制技術帶到日本,幫助他們釀出了現在大家熟知的 純糧清酒,並使日本釀酒業得到快速發展。

▶那既然日本都學會了我國黃酒釀制工藝,爲何還要來我國高價定制?

對此,國內經驗豐富的釀酒師是這么說的:雖然他們知道了黃酒的釀造方法,但 自身“硬件條件”不足,所以無法復刻正宗味道。

首先是水源:

工序可以復制,但 好山好水卻不可移植,而國內黃酒的真諦和靈魂就在這。

只有像鑑湖水這樣 富含礦物質的水源,才能孕育出正宗黃酒,水既不同,味即遠遜。因此,日本人只能乖乖進口、定制。

其次是原料:

黃酒:我國浙江紹興黃酒一般選用 稻米、黍米爲主料,這種農作物對種植環境、氣候要求十分嚴苛。也正因如此,黃酒 風味醇厚,口感綿順

清酒:可日本地處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並不適合種植稻米、黍米等谷物,釀制清酒時只能以當地 白芯米爲原料,成酒口感偏寡淡。

正因如此,日本人想喝到符合自己口味的純正黃酒,只能從我國定制。

從黃酒和清酒身上也不難看出,對於酒市而言,一款酒只有酒質過人、風味打動人心,才能成爲市場主流,這一點,不管是白酒還是黃酒都是如此。

今天也正好借這個機會給大家分享2款物美價廉的純糧白酒,日常習慣喝白酒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風雲醬父

它產自醬酒“大本營”,由李長壽與李興發(醬香之父)合作釀制而成,而李長壽是科學勾調法發揚者

此技法源於李老,創立時間是茅台酒廠剛合並時。那時茅台酒質差異明顯,產量無法達到預期,身爲 茅台廠長的李老通過對不同輪次酒的長期對比,才挖掘出 醬酒3種典型體的存在,並以此爲基礎創造了科學勾調法。

由於成功穩住了酒體,並幫助茅酒渡過了難關,他在酒界極具聲望,還得到“ 特別榮譽證書”。

之後李老回到家傳酒廠,與兒子一起釀酒。先是認准耐熱性極強的 紅纓子高粱爲原料,又以高蛋白小麥制曲,最後再用茅台一樣的醬酒釀造工藝錘煉。待酒液澄澈度夠高時,先放入李氏祖傳酒窖封藏 5年,再用歷史高達 12年的調味酒盤調。

抿上一口,濃鬱醬味在口腔爆开,窖底香、果香、陳香交織,又能明顯感受到老酒的粘稠感,下咽不嗆喉嚨,咽下去香氣往上竄,喝完全身暖洋洋。

菊花白

它是在菊花酒基礎上發展而來。它的釀造在 魏晉時期已經盛行,菊花酒中加入各種中藥,便是它的雛形。

後來,經宮中衆多一流技師的苦心探究,才釀出了這款口味獨特的佳釀。

它是典型的清香型白酒,可跟別的清香酒不同,它的釀制中加入了 二十余種高品級中藥材,酒體順滑度很高。

不同於其他酒,它要冰着喝,其適宜溫度在14—15攝氏度,夏天天氣熱,所以要冰鎮,這樣能更好激發菊花的香氣。



標題:國人“看不上”的黃酒,日本爲何高價定制?內行:他們釀不出這味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55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