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演員,能夠在戲中體驗不同角色的百味人生,是本職工作,也是一種別樣的享受;對靳東來說,用作品去記錄時代,也被他當作了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於是,這才有了電視劇《歡迎來到麥樂村》中鮮活生動的援外醫生馬嘉。

近日,由靳東、祖峰、張雨綺領銜主演的電視劇《歡迎來到麥樂村》正在江蘇衛視熱播。該劇以援外醫生的視角,呈現了中國援外醫療60年來走過的點滴歷程,展現了醫者無國界的專業情懷。劇中,靳東飾演心胸外科“第一把刀”馬嘉,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的他,在援桑納醫療的過程中收獲了彌足珍貴的蛻變和成長。“馬嘉和我過往演的醫生極其不同,他是一名援外醫生,是我此前生活中根本聞所未聞的一類人,他們的故事值得講述。”靳東表示。

“有義務也有責任,

將援外醫療故事更好地傳播出去”

爲了塑造好馬嘉這個角色,靳東隨主創團隊在非洲當地進行了深入地走訪調研,還得到了坦桑尼亞總統的接見。採訪中,靳東回憶當時的場景,“他們一直在反復強調,中非友誼源遠流長。從上世紀60年代坦贊鐵路的修建,到60年來不間斷的援外醫療,中國一直在無私幫助他們。”靳東表示。

展开全文

隨着拍攝的持續,靳東對援外醫生越發肅然起敬。據他介紹,坦桑尼亞由於醫療資源極其有限,很多患者的處境都不太好。中國醫療隊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情況。“他們(援外醫療隊)常常利用周六日的時間去偏遠村莊義診,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可以說當地60歲以內的90%的人,都接受過中國醫生的治療。”靳東表示,正因爲此,自己這一次拍攝始終懷揣着一份使命感,“作爲文藝工作者,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把過去60年來不曾間斷的3萬名醫生的故事,更好地傳播出去。”

“斯瓦希裏語的發音和拼音很像”

和劇中的馬嘉一樣,初到坦桑尼亞,靳東首先要過的也是“語言關”。有意思的是,斯瓦希裏語的拼讀發音和漢語拼音幾乎如出一轍,因此即便不知道這個詞、這句話表達的是什么,他們也能很快拼讀出來。採訪中,靳東也“秀”了一些斯瓦希裏語,雖然已經離开坦桑尼亞許久,當他講起來依然非常流利。

“但能讀跟能聽得懂,那還是兩碼事。”靳東表示,拍攝過程中語言不通的確帶來了不小的阻礙,演員們記台詞只能靠死記硬背,有時候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么。“往往最大的樂趣也在於此,拍完之後你會發現,原來你都會斯瓦希裏語了。”靳東笑着說。

拍戲之余,靳東也常常以普通遊客的身份深入坦桑尼亞的各個角落,去看乞力馬扎羅山,去看動物大遷徙,在草原上开車馳騁……靳東感嘆道:“當你設身處地地站在那裏,你才真的會被震撼到,那是大自然的無窮力量。所以我也很建議大家有時間去非洲走一走、看一看,你會收獲不一樣的驚喜。”

“和劉敏濤有一種親人重逢的感覺”

對靳東來說,“麥樂村”裏還有一位他的老熟人,那就是劉敏濤。從1998年合作出演《母親》算起,到《歡迎來到麥樂村》,靳東和劉敏濤已經搭檔了多部作品。對靳東來說,每一次和劉敏濤的合作,都是一種“親人重逢的感覺”。

靳東回憶稱,1998年合作完《母親》後,他和劉敏濤就很長時間都沒有聯系過。直到2015年拍攝《僞裝者》,劉敏濤又在劇中飾演“大姐”,兩人又重新开始了合作。從那之後的每一部戲,《精英律師》《底线》等等,劉敏濤都是抱着“幫忙”的心態來到劇組,“可能就是覺得靳東拍一部戲也不容易,真的是姐弟之間的感情”。

包括這次答應《歡迎來到麥樂村》劇組的邀約,劉敏濤也是非常爽快,而在這個過程中她也克服了很多困難。靳東透露,劇組在海南和非洲拍攝時都正值酷暑時節,劉敏濤當時被曬得全身皮膚過敏,起了很多米粒大小的疹子,“但她從來沒有說,真的很令人欽佩”。採訪中,談起自己的這位老搭檔、好大姐,靳東都是贊美之詞。

“作爲演員,

最不愿意的就是重復做自己”

過去這些年,靳東在各類都市劇中出演了許多不同的精英角色,如律師、醫生、咨詢、法官、公關等等。談及未來最想要嘗試的角色類型,靳東坦言,“其實最不愿意的就是重復自己”。靳東表示,現如今每接一部戲,自己都一定要想明白希望通過這個角色、這部劇呈現什么、傳遞什么。”靳東真誠地說。

也正因爲此,靳東才多年來始終深耕現實主義題材的劇集。“現代劇跟我們的生活更貼近,無論是工作、生活還是情感,都有很多觸類旁通的地方。所以我一直試圖在劇中去表達我對情感的理解和認知,也竭盡所能地去勾勒一些社會現象和問題,希望能夠激發起大家的共鳴。”靳東表示。

每晚19:30,鎖定江蘇衛視簡醇0蔗糖酸奶幸福劇場《歡迎來到麥樂村》,和靳東一起共赴未知的旅程,在愛與善意的包圍中堅定前行。



標題:獨家對話|靳東:馬嘉跟我過往演的醫生極其不同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602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