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懸疑一直都是劇集市場的大品類賽道,2024亦不例外。

前兩個月裏,《大唐狄公案》《大理寺少卿遊》先後上线,前者是標准的歷史原型探案劇,後者則融合了輕喜元素,分別在3月初和近日收官。

《大唐狄公案》《大理寺少卿遊》(圖源:豆瓣)

兩部劇都有原著打底,《大理寺少卿遊》改編自RC創作的古風漫畫《大理寺日志》,同名兩季番劇在B站上取得不俗的口碑;《大唐狄公案》來頭更大,荷蘭作家高羅佩的同名原著享譽國際近百年,曾被譯成十余種文字,“Judge Dee”(狄公)一度是西方人眼中“中國的福爾摩斯”。

本以爲有IP基礎的兩部劇會接棒前些年《御賜小仵作》和《唐朝詭事錄》的高口碑和高熱度,在古裝懸疑賽道上掀起新一輪討論熱潮,可惜兩部劇的播出數據和口碑均未達到預期。《大唐狄公案》在豆瓣有近4萬人打出了5.6的分數,《大理寺少卿遊》則有1.8萬人打出了6.8的分數。

圖源:豆瓣

究其原因,有一個共同點,古裝懸疑,重點是懸疑,可是在兩部劇中,都有“重設定,輕推理”的問題,致使出現了“節奏拖拉”、“演技油膩”、“推理少”等吐槽聲音。

展开全文

從視聽和敘事來講,古裝語境確實可以提供更具想象力和視覺美感的創作空間,但是不能本末倒置。畢竟,懸疑探案劇,案子的精彩程度、破案手法和傳遞的價值觀才是內核。

懸而無疑,有推無理

兩部劇自开播起,各種吐槽之聲就不斷。簡單說,懸而無疑,推而無理。主類型是懸疑推理,邏輯卻碎了一地。大家被古裝懸疑吸引進來,卻只見古裝,不見懸疑,自然不會給太多好評。

主要的槽點是,《大唐狄公案》將狄仁傑打造成古代“傑克蘇”,能文能武,“主角光環”太多,偏重西方個人英雄主義敘事,沒有將原作“去西化、還原東方化”。

《大唐狄公案》周一圍飾演狄仁傑(圖源:微博)

以“御珠案”單元爲例,或許爲了豐富觀感和突出人物魅力,劇中加了很多冷笑話橋段,狄仁傑在破案之余,還有心情和手下鬥嘴。可是這些“闲筆”並未起到效果,反而顯得冗余。

這一方面和人設有關,另一方面和主演周一圍的表演方式有關。有網友評論,他在說話時用力過猛,恨不得加上十八個表情,浮誇至極。把早年《繡春刀》那套演法變形、放大,放在了這部劇裏,完全失去了查案時應該有的沉穩。

《繡春刀》周一圍飾演丁修(圖源:微博)

剛正不阿的狄仁傑變成了一副乖張的模樣,難怪有人評論“看着比兇手還可恨”。

如果橫向比較,周一圍版的狄仁傑更像小羅伯特•唐尼版福爾摩斯,耍酷、傲慢,能談戀愛,能打詠春,就是該推理的時候歇菜。文學史上的第一神探,就這樣被魔改,能用頭腦解決的問題,全都交給拳頭。這明顯不符合大衆對於狄仁傑的傳統印象。

不過這亦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對於大衆普遍熟悉的人物,創作要謹慎,可以創新,但是不要放飛。

《大理寺少卿遊》則是給主角开“貓掛”,這在誇張風格的漫畫裏相對適宜,但是改編成影視劇,終歸要考慮電視劇的真實感和劇集用戶的口味。

作爲改編劇,劇集原創了由任敏飾演的角色“上官檎”。可這個角色沒有任何討喜之處,反而給本來就拖沓的劇情注入更多的水分。還有她那身明顯不得體的官服和帽子,只會讓觀衆覺得是小孩錯穿了大人的衣服。

《大理寺少卿遊》任敏飾演上官檎(圖源:微博)

原著中的李餅長着一個“貓頭”,在漫畫世界中,當然可以如此設置,但是導演沒有解決好二次元變成三次元之後,明顯水土不服的現象。具象化之後的白貓CG味道很重,不如原著可愛睿智。

更關鍵的是,主角在危機時刻通過變貓逃出困境,這直接讓懸疑變成玄幻,“超能力”在無形中削弱了推理探案的魅力,沒有了抽絲剝繭的快感,更遑論恍然大悟的時刻。

以及,《大理寺少卿遊》每次破案大多是李餅一個人开掛、陳拾歪打正着,其他人沒對劇情推進的貢獻較少,與宣傳的“大理寺天團”,有些貨不對板。

當然,不能否定的是,兩部劇都在試圖跳出傳統古裝懸疑劇的模式,這種創新的態度值得肯定和鼓勵。

古裝懸疑,還有潛力

在國產電視劇的發展歷史上,古裝懸疑不乏經典之作。二十年前的《少年包青天》《神探狄仁傑》《大宋提刑官》等劇,至今仍被觀衆津津樂道,而它們風行多年的原因很簡單,即愛情、奇幻、武打等輔助元素只是蜻蜓點水的點綴,真正抓人的,還是案情本身。

《少年包青天》《神探狄仁傑》《大宋提刑官》(圖源:豆瓣)

《少年包青天》自不必說,無數人的童年陰影,尤其在“隱逸村之謎”單元中,那個月黑風高的殺人夜,讓多少學生晚上睡不着覺。而這種陰影來自詭譎的案情中心,有嚴謹的作案和推理手法,用了玄幻的噱頭,但是沒有玄幻的基底。

值得一提的是,《少年包青天》也是將大衆熟悉的人物創新化呈現,將大家熟知的包青天,包裝成了一個青年帥哥偵探,這和《大唐狄公案》的手法一致,只是由於演員表演的方式和故事內核不同,出來的效果迥異。

另外,《少年包青天》在細節亦全部圍繞“推理”,甚至主題曲《無愧於心》的歌詞,也完全是包拯的心境。

《無愧於心》(圖源:網易雲音樂)

同樣是經典古裝懸疑探案劇,《神探狄仁傑》的尺度和推理亦值得稱道,殺人、驗屍的相關情節無形中提高了觀衆的接受閾值;案件涉及跌宕起伏、絲絲入扣,兇手非常難猜,是一部大衆可以跟着劇情燒腦思考的經典劇。劇集的台詞也很有意思,“元芳,你怎么看?”一度成爲當年熱梗。

《大宋提刑官》則是古裝懸疑劇的另外一面,它沒有過分追求案情的“奇”,而是從復雜的人性出發,用精琢的台詞,復雜的人物,道出命案背後的社會問題,是一部人文底蕴深厚的懸疑大作。

特別要說的,三部劇裏的主人公面對權貴利益依然剛正不阿,滿足了觀衆樸素的正義觀,這亦是劇集能夠成爲經典的原因之一。但美中不足的是,鑑於當時版權意識淡薄,部分情節有抄襲日漫之嫌,比如《少年包青天》與《金田一》之間的關聯。

近兩年的古裝懸疑劇翹楚當屬《唐朝詭事錄》《御賜小仵作》和《蓮花樓》,三部作品皆在扎實案件的基礎上,找到了小切口,放大了懸疑推理的魅力,《唐朝詭事錄》重在“詭”字;《御賜小仵作》將主角設定爲年輕女性和仵作這一對具備反差的形象上;《蓮花樓》用大人物重啓人生的逆成長线,融合武俠元素,進行了創新。

《唐朝詭事錄》《御賜小仵作》《蓮花樓》(圖源:豆瓣)

歸根結底,脫掉古裝的綺麗外衣,懸疑探案劇不管在人物關系、噱頭設定和制作上如何創新升級,案件本身都需要扎實的推理過程和徵惡揚善的正向價值觀,以及關於法理和情理的討論。

如今“懸疑+”盛行,不外乎擴展懸疑題材的邊界,在懸疑的主類型下,融合進其他類型元素,只是切莫加法過度,反客爲主。

不管一部懸疑劇的概念如何炫目,案情本身與人物情感,才是最重要的底色。創作者不妨在文本階段先嘗試放棄古裝語境優勢,精研探案本身,也許會有超出預期的收獲。



標題:爲什么現在拍不出《少年包青天》了?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8992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