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 (哈麥/文)《周處除三害》在中國台灣市場賣了4700萬新台幣,折合約1000多萬人民幣,連6000萬新台幣的投資都收不回,屬於虧本生意。

沒想到在內地市場火了。上映第二天日票房超過《飛馳人生2》,第三天超過《第二十條》,終結了春節檔影片的霸榜。之後多天,《沙丘2》《被我弄丟的你》《燦爛的她》等新片都沒能把它從冠軍位置拉下來。

在上映第二十四天,《周處除三害》票房突破了6億元,开始向7億元累進。

這樣一部連導演黃精甫本人都認爲“無論在任何地方都不屬於能大賣的作品”,爲何在內地獲得了如此預料之外的成績?

變態怪味

回看市場,台灣雖然票房總量不高,但影院每年上映的新片可不少,去年一年放了638部新片,除了84部本土電影,其他各個國家的都有引進,豐富性遠高過國產片佔主導,進口大片、批片數量有限的內地。

在本土電影裏,像《周處除三害》這樣尺度的類型片並不稀缺,去年排在台灣本土電影票房榜前列的還有《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糉邪3:鬼开門》《女鬼橋2:冤鬼樓》《我的麻吉4個鬼》《化劫》,論票房《周處除三害》只排在第四,跟爆款《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差的很遠。

但在內地市場,這部類型混搭,風格怪誕,有血腥暴力,有情色展示,有宗教元素的怪誕爽片成了大銀幕上的珍稀品,新鮮感十足。

不管怎么看罪與血,它們永遠都是大衆隱而不宣的嗨點。

展开全文

在中國的大銀幕上,觀衆通常從兩類電影中獲得這種體驗。一類是歷史战爭片,爲了放大商業性,吸引眼球,讓電影更好看,導演有更大空間展現战爭的殘酷性,讓畫面上血肉橫飛。另一類是環內地犯罪片,包括以動作、槍战、追車、爆炸、反恐、販毒、貪腐、臥底爲賣點的港片,以及把背景放在東南亞的各種類型片,比如《誤殺》系列、《消失的她》、《怒潮》。

但這兩類電影也免不了從創作之初就要考慮能在國內上映,做不到像一开始就沒考慮更大市場的台灣本土小片《周處除三害》那么肆意,再火爆的情節,也都得在自我審查的框架內,人物、主題也得“正確”。

除此之外,在沒有分級的情況下,所有需要高票房才能盈利的中等制作、大制作電影都要面對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做到更大衆,最好是能合家歡,這就不允許創作者太另類,太有個性,傳達普世價值觀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大家要么喫清湯寡水的寶寶餐,要么喫老少鹹宜的家常菜,春節檔的《熊出沒10》《熱辣滾燙》《第二十條》《飛馳人生2》基本都屬於此類。

而像《周處除三害》這種完全屬於成年人的“變態怪味”,影院通常是不提供的。

這也是院线觀衆對它極度敏感的原因所在。票房破6億,豆瓣評分8.1分,作爲一部小衆批片獲得了超出預期的優待。

豆瓣的一條置頂高贊短評寫道:“跟這比起來,春節檔全像小學生的作業。”

邪典爽片

可《周處除三害》真的有這么好嗎?

從電影本體來說,它有很多劇作上的偷懶。

故事用了“周處除三害”這個典故,導演就借主人公之口把它說出來,以此來框定人物的行爲動機,“我不是怕死啊,是怕死了都沒人記得。”可實際上,陳桂林爲了“豹死留皮,人死留名”而除掉另兩害這個核心驅動力並沒有得到充分的鋪墊,顯得說服力不足。

故事的核心邏輯應該是,一個躲躲藏藏的通緝犯得知自己癌症晚期,命不久矣,決定做點出格的大事,來對抗人生的虛無,留名只是對抗虛無的一種形式。而最終,他發現自己受騙了,成了宿命中人。這是一種高級的黑色幽默。可惜,創作者沒有在這個層面深挖。

在人物塑造上,警察的角色相當功能化,而且模糊。他只在幾次追兇時出現,大多數時候完全消失。他被陳桂林弄瞎了一只眼睛,而最後又似乎對他無怨無恨,中間缺少有效的交代。

主角陳桂林也是靠人物魅力在支撐,他兩次受重傷,能快速恢復战鬥力,像是被賦予了神性一樣,擁有不死之身,這顯然缺少合理性。

對於傳統正劇來說,動機不明,邏輯混亂,結構松散,都是致命傷,會導致觀衆無法真正相信人物並進入故事。

但對於《周處除三害》,這些只能算是瑕疵,並不要緊,因爲它不是一部正劇。它可以被歸爲Cult Film(邪典電影),邪典片觀衆在乎的不是嚴絲合縫,而是夠反叛,夠趣味,夠新穎,風格自成一派。

跟《發條橙》《殺死比爾》《低俗小說》《兩杆大煙槍》《猜火車》等經典歐美邪典片比,《周處除三害》顯得再普通不過了,但是和內地國產片比,《周處除三害》就顯得很不正確。恰恰是這種不正確,戳到了經常喫甜食饞變態辣久矣的觀衆的興奮點。

國產電影裏,高大全的英雄、逆襲的小人物、推動劇情的工具人,多的是,但是亦正亦邪處在灰色地帶的主角不多見。陳桂林這個人物頭腦簡單行爲粗莽,混在江湖打打殺殺視人命如草芥,同時他身上又有一種單純的善良,好似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惡魔。

尤其最後殺完尊者再折回去,用一種沒有任何負罪感的輕快姿態一個接一個屠殺衆信徒那場戲,成爲這個人物的高光時刻,也成了觀衆最爽心的興奮劑。

瘋批美人

用當下時髦的互聯網標籤,這種叫“瘋批美人”,是近幾年和“窩囊廢”同樣受歡迎的一種角色類型。

窩囊廢霸屏影視劇很好理解,這是一個女性崛起的時代,不管現實還是作品中,女主都需要一個會做飯,會說話,面對怨氣和怒氣會打太極來化解,長得還不醜的男性,雷佳音、張嘉譯都是這個賽道上的王者。

而“瘋批美人”受追捧則映射的是觀衆對愈來愈固化的各種社會規則的反抗。

大銀幕上出彩者遠有《怒火·重案》裏的謝霆鋒,近有《周處除三害》裏的阮經天。

我們直觀的感受是,文明程度越高,枷鎖越多。而東方文化裏又崇尚“禮儀、情商”,這就要求一個社會人如果想如魚得水,就最好不要做自己,面具戴的越多、越厚,越有利。

單就做人這一條,影視作品中的瘋批美人往往回歸到了人性最初的簡單,惡就惡的徹底,好就好的單純,不再需要困於道德,背負責任,處於一種釋放狀態,這跟現代人時常的苦悶、壓抑,又無處發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陳桂林這個瘋批,消滅的是這個世界的惡人、壞人、笑面虎、Pua大師、蠢人、被洗腦的愚衆,這些角色在我們身邊都能一一找到對應,如果觀衆能代入,這種爽感是非常受用的。

最後,陳桂林也消滅了他自己,貪、嗔、癡三毒得除,背後運籌帷幄者竟是救人又殺人的醫生,一個輪回,多了一層宗教哲思的意味,留給觀衆更多的討論空間。

從這個角度看,《周處除三害》也是新鮮的,我們的銀幕上有太多簡單直白,人物正確,催情、催淚的電影,而在預言、哲思這個層面上有突破的作品少之又少,而酣暢淋漓地展現罪與血的電影就更少了。

《周處除三害》也不是純粹的Cult片,於內地市場,它的引進好像挺讓人意外,可實際上,除去表面的所謂大尺度,它就是一部反邪教電影,像《孤注一擲》一樣具有宣傳作用,它的上映,還沒法說明,引進片的尺度放寬了,此類電影就要迎來春天了。



標題:風格怪誕主角瘋批 《周處除三害》憑啥賣6億?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9322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