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阿禾/文 胖部/編輯)

一公舞台後,對《乘風2024》(以下簡稱《浪姐5》)的“唱衰”正在愈演愈烈。

有人覺得“節目變味了”,也有人覺得“混子”太多,使節目“开始走下坡路”。

《浪姐》最初是個“民選”綜藝。它的創意來自於豆瓣小組的某個帖子,帖主說她期待看到30+、性格各異的姐姐們在激烈的競爭中生活、比賽、扯頭花……於是,這才有了《乘風破浪的姐姐》。

然而,時間來到第五個年頭,和大多數系列IP一樣,《浪姐》系列也不可避免地出現瓶頸:一方面,它幾乎將真人秀“雷點”踩了個遍;另一方面,它又因選角、賽制、創意等方面的下滑表現出“疲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聊起《浪姐5》的創作困境,我們討論的也是國綜所面臨的普遍困境。

勵志變“假嗨”?

從第一季到第五季,《浪姐》經歷了兩次改名:先拿掉“姐姐”,在第三季改名爲《乘風破浪》;然後又拿掉“破浪”,從第四季改名爲《乘風2023》。

改名的初衷,是爲了提升格局與視野。

這一點在節目主題上也表現得非常明顯。比如,前三季的主題都與“三十”掛鉤,但第四季和第五季的主題,卻搖身一變,與“大美中國”掛鉤,變成了“大美中國,乘風而上”“大美中國,熱望成風”。

到了《浪姐5》,這種“格局拓展”又更進一步。

首先,節目裏也提到,《浪姐5》共有36位姐姐參加,人數是系列之最;其次,跨界的姐姐人數也進一步增多,加入了周揚青、Miss韓懿瑩這樣的“跨界新星”;最後,國際姐姐的人數也顯著增加,有來自泰國、越南、韓國(美籍)、美國、法國、俄羅斯六國的姐姐。

但這種“拓展”目前來看或許不算順利。節目尚未开播,就有網傳兩位國際姐姐退賽的消息;一公後節目確認,兩位姐姐分別是美國歌手Sash和俄羅斯歌手Mari。

展开全文

經歷了《浪姐4》出現“女性婚戀”、“年齡”等話題的爭議後,節目組與嘉賓在這一季保持了較強的“求生欲”,鮮少提及相關話題。戚薇跟朱丹打招呼時,朱丹开玩笑似的說這裏“不許聊”家庭、聊孩子,還微笑地比了個“噓”的手勢。

這種“規避”,或許可以理解爲,是對當下話題場的某種迎合。

坦白說,時間來到第五年,互聯網上所有的女性熱門話題,《浪姐》系列都曾有過或多或少的提及。這也讓如今的規避,難免稍顯刻意。

一樣出現話題爭議的,還有“內卷、內耗”話題。如果說,上一季徐懷鈺經歷的“由負到正”的口碑扭轉,是暗合觀衆情緒的牛刀小試,那這一季郭碧婷的佛系躺平,就是在舒適區的徹底滯留。

前兩季定下的“勵志”基調,正在一步步地消散。

而節目組的剪輯,似乎也有意識降低了賽前准備的“卷”度。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情緒上的鏡頭捕捉,比如《發如雪》隊暢聊親情感悟時的抱頭痛哭,一公“馬欄山女孩”何潔慶生時的落淚,以及楊瑾華淚眼迷蒙地在飯桌上聊起自己的“重過程,求參與”。

這種剪輯手法表現出“得情緒者得流量”的底層邏輯。一旦觀衆被嘉賓們的情緒感染進而感動了,那制作者的目的就達成了。

但這種玩法已經很難打動久經考驗的觀衆們。舞台失色,是幾千噸眼淚都換不回的。

《浪姐》格局擴張引發的問題,是能力撐不起野心。流量有了,可女性力量、女性改變現狀的勇氣與動力,已幾乎消失不見。

“台本”當道

真人秀的核心要義不在“秀”而在“真”。

而《浪姐》系列播到現在,“秀”的比例卻在一步步提升,而相關爭議直指話題套路化和“迷惑”的打分機制。

《浪姐》系列的選角已表現出某種套路化,比如每季必有的“自己人”。上一季有謝娜的“C位出道”,這一季有何潔、尚雯婕、劉忻、薩頂頂等“馬欄山”走出的明星的集體狂歡。

從超女、快女中走出的選手,幾乎都在節目裏擔任重要角色,要么是隊長,要么是大vocal,從而獲得更多表現機會和鏡頭。

也有些“近親”會受到了優待。比如戚薇,自李承鉉參加《披哥》出圈後,戚薇也順勢成了“馬欄山系”編外人員。這次,她不但參與了《浪姐5》,還促成了節目組與泰國姐姐Mai的“聯姻”。

而有些嘉賓,被網友指出沒能獲得節目組“青眼”。

“淡人”陳昊宇就屬這一掛。初舞台陳昊宇憑一曲《野子》驚豔全場,高音飆到了很多人的心坎裏。結果打分出來,卻只拿到了區區362分,不僅敗給了泰國姐姐Mai,大排名還落到了第21,讓人不得不質疑節目組的打分是否合理。

有評論指出,節目組初舞台時給她佩戴的耳環,都是楊丞琳在《浪姐2》裏戴過的。

種種話題背後,是國內綜藝普遍存在的“台本”問題。

真人秀有台本,早就成了一個公开的祕密。比如觀衆會認爲,爲了追求節目效果,很多競技排名存在內定。

比如《浪姐5》一公,尚雯婕隊PK何潔隊、何潔隊靠“1V1”加分機制反超的抓馬場面,看上去就很像台本設置。

多年來真真假假的“秀”看得多了,坊間就有了“國產真人秀渴活人已久”的說法。

當下,國產真人秀的受衆群體主要是年輕人,年輕人最在意的是什么?是娛樂性背後的真實感。他們厭倦了僞裝,厭倦了虛假的客套,喜歡看到明星身上的真性情。

這也是爲什么,在很多真人秀的短評區,“太假了”會成爲高頻詞,表達觀衆對一檔國產真人秀的核心評價。這也是爲什么,像《燦爛的花園》《種地吧》這些真人秀會反其道而行之,把“無台本”“純野生”作爲自己的宣傳賣點。

因爲與那些台本搭建的虛情假意、摻水打分比起來,觀衆看真人秀,想看的永遠是真心、真意、真感覺。

3、新鮮感沒了,浮躁來補位

“穩中有進”,是每個系列IP都要面對的難題,《浪姐》也不例外。

曾經,以成團爲目的的《浪姐》,雖是偶像養成類的變體,卻憑着獨特的風格化自成一派。30+姐姐們年齡不同,性格各異,又能在生活與合作中建立起深厚的情誼、祭出亮眼的舞台。

這個概念本身就已足夠激動人心,所以爆火也是必然。

在推進過程中,姐姐們還用自己的魅力去反哺了節目。

比如第一季裏的姐姐們,就釋放了不少真性情。張雨綺初舞台被評委打了個待定的“X”,直接反將一軍“X代表很優秀嗎”;伊能靜在工作節奏被打亂時,直接怒懟工作人員“你們能不能配合我一下,別讓我配合你們”。

三四季有國際姐姐加入後,節目組不僅挖掘了嘉賓的多種可能性,還延伸了公演舞台的想象力。

《浪姐4》中龔琳娜和美依禮芽用對方母語演唱的《花海》,更被觀衆傳爲美談。伴隨花瓣的落下,女性之間的惺惺相惜,越過國界,達成了更高層次的精神和聲。

雖然《浪姐5》也有越劇演員陳麗君這樣近期的話題人物,她的出場和舞台亦成爲了節目中的亮眼存在,但節目播出後,雖然與陳麗君有關的舞台內容也制造了不少聲量,對節目整體的轉化效果卻相對有限。

當節目本身开始循着套路制造話題,僅憑姐姐們的個人魅力,越來越帶不動《浪姐》的舞台。

要讓一檔真人秀長久地生存下去,依托的不僅是嘉賓的個人魅力和舞台上的靈光乍現,還有創作團隊奔流不息的創作靈感。

《浪姐》系列卻很難說有多少推陳出新。從第一季到第五季,節目的基本設置始終沒有改變:初舞台、組隊、一公、再組隊、二公……大的走向沒懸念,小的舞台沒驚喜,兩者相加,就造成了觀衆們的審美疲勞。

一檔IP節目剛出現時,它的設置總是新鮮好玩的。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如果不能玩出更多花樣,就注定會被淘汰。

這不只是《浪姐》獨有的IP困局。近些年,包括《極限挑战》《奔跑吧》《向往的生活》《密室大逃脫》在內的一衆曾創下高口碑、高收視的經典節目,基本都走上了下坡路。

除了觀衆的新鮮勁兒過了,還有IP的原創力衰退。所以現在我們懷念起那些經典綜藝,懷念的不只是節目裏的梗料與名場面,更是那個令人感懷的創作時代:腦洞無限,有旺盛的創作欲,且樂於慢工出細活。

如今,綜藝越來越長,一期不僅分上下集,還動輒三四個小時。而時長變化實則與廣告收益直接掛鉤,意在給廣告商帶來更多曝光機會。當然,觀衆可以倍速、可以跳看,甚至可以只瞄時間线上的“高潮點”看。

但這也反向說明,一切在變得越來越浮躁。

創作是浮躁的,嘉賓們是浮躁的,甚至連帶看客們的心態,也都變得浮躁了。

或許,國產真人秀目前最好的出路,就是再多一點耐心,給原創力和創新力提供更多的試錯機會。畢竟,國綜的未來,不在任何人身上,一直都在創作者自己手裏。



標題:《乘風2024》難“破浪”,“浪姐5”被唱衰背後是國綜普遍困境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0320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