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屢登微博熱搜的《逃出大英博物館》在抖音播放量超過3億,在B站單集播放量均在800萬左右。9月8日,人民日報B站官方账號發布了與《逃出大英博物館》主創團隊的對話視頻,一日內播放量超70萬。

2023年,高速發展但一直欠缺爆款的微短劇,終於迎來了一部大範圍破圈之作。當然,受限於非專業團隊制作、微短劇體量較小等因素,《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內容也面臨着不少質疑,但不可否認這是一部誠意之作,也是天時地利人和下,被現實拓寬了劇集價值與意義的存在。

對微短劇市場來說,《逃出大英博物館》是變局之中行業轉身謀求類型多元化與精品化的縮影,同時,它的爆款效應或許也將加速微短劇的上行進程。

爆款的天時地利人和

在B站,《逃出大英博物館》第三集評論區熱評“只要神魂不滅,終有歸家之時”點贊量達到十二萬多,在抖音,劇集評論區“從文物开始說話的時候我真的繃不住了,能讓我們的東西回家嗎,它們想家了”點贊近三萬。可以說,《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天時地利人和中,情緒價值的勝利是排在首位的。

展开全文

《逃出大英博物館》只是引子,它觸發的是長久以來便廣泛存在的社會情緒,即大衆對文物流失的痛心。近年來,“文物歸國”相關話題討論度一直很高,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首次通過爆款影視作品,帶動了年輕人對“文物保護”議題的進一步關注,當時便不乏對大英博物館歸還中國流失文物的探討。

推動《逃出大英博物館》出圈的第二大因素,則是機遇。2023年8月16日,大英博物館儲藏室內約2000件文物被盜,8月25日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辭職,並表示大英博物館沒有對文物失蹤採取“應有的行動”,27日《環球時報》在社評中以中國媒體的身份,向大英博物館提出“無償歸還所有通過非正當渠道獲取的中國文物”的訴求,並在當日衝上微博熱搜,而那天《逃出大英博物館》放出了預告。

近幾年,影視作品的火爆與否,與時代大機遇大背景的關聯愈發密切,這在電影行業表現得最爲明顯。《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的票房成功,皆源於它們構建起了獨立的中國電影敘事體系,表面上,這是國內日漸崛起的影視文化產品與曾經火爆全球的歐美日韓流行文化之間的此消彼長,而深層次上,它們的成功都是大衆高漲的民族認同感在文化領域的具象投射,且這種投射將長期存在。

如果說以上都可以歸入“天時地利”的範疇,那創意價值便是《逃出大英博物館》出圈的最後一塊“人和”拼圖。這部微短劇中,“文物擬人化”創意爲小玉壺的出逃故事帶來了更高的趣味性,同時也在最後通過“文物家書”將劇集的立意與格局拉到了新的高度。文物的“心聲”與大衆期盼文物歸國的社會情緒雙向奔赴,點燃了輿論熱度。

2018年,央視推出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受到觀衆一致好評,該紀錄片的开場白便是“你有一條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查收”,可以說當時的文物類節目便已有“擬人化”雛形。不過相比擬人化,該紀錄片最突出的內容特徵是走出了高冷的學術性敘事,以兼具文化縱深度和幽默現代表達的文案,提升了文物類節目的可看性。如今,《逃出大英博物館》的擬人化表達更進一步。

在如今的年輕群體中,萬物皆可擬人化,比如《驕陽伴我》播出前,愛奇藝和騰訊視頻在官宣微博中刪除彼此後又握手言和,被網友調侃爲二者“只是形婚”,茅台和瑞幸的聯名成爲現象級熱點後,年輕人創作了不少擬人化二創圖。由此可見,擬人化創意同樣是《逃出大英博物館》出圈的重要因素之一。

形式與內容的天平兩端

但火爆背後,《逃出大英博物館》的輿論也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目前相關負面評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一是部分觀衆認爲以《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制作水准來看,很難將其定義爲劇集;二是有觀衆認爲劇集敘事走的是言情劇的瑪麗蘇套路;三是認爲劇集在邏輯上存在不少硬傷。歸根結底,這些爭議指向的都是《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內容本身不足以支撐其所表達的價值。

客觀來說,除了時長達到9分鐘的最後一集,《逃出大英博物館》前兩集平均時長都在2分鐘左右,在這一內容體量下以創意吸引觀衆駐足,同時快速傳達故事主线、主題、內核等是最好的選擇,但這也導致《逃出大英博物館》某種程度上更接近一部輕敘事、重主題的廣告片。

站在這一角度來看,《逃出大英博物館》前兩集更像是廣告片創作思維導向的產物,演員表演與台詞錯位,也接近廣告創意短片中慣用的以旁白來表達主題的創作手法。與市面上主流的微短劇時長和集數相比,《逃出大英博物館》的體量還是太“迷你”了,因此只能走輕敘事之路,這也是內容出現邏輯硬傷,甚至被認爲“不能稱之爲劇集”的關鍵所在。

不少觀衆提出,小玉壺並非早年流失在海外的文物,作爲主人公並不合適,這其實也是內容體量有限所導致的信息傳遞缺失。《逃出大英博物館》主創曾表示選擇小玉壺有其特殊原因,目前來看,大概率在於玉壺是現代藝術品,記得歸國之路,更契合劇集的“回歸主題”,但這一信息點並未在劇集中直觀交待。

文物與其背後關聯的歷史、文化本身都是極具厚度的存在,影視作品聚焦於此時,如果形式與內容失衡,確實很容易引發爭議。近幾年,外界認同度較高的文物類、文化類作品多數都是“國家隊”和各大衛視官方產出,如央視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寶寶藏》等,如河南衛視的各大傳統節日主題晚會,此類節目對主創團隊的要求可見一斑。

此外,《逃出大英博物館》引發爭議,也源於觀衆評判標准與站位的不同。在豆瓣,《逃出大英博物館》和其他長視頻一樣都有着單獨詞條,都被劃歸到了電視劇範疇,因此也有不少觀衆的打分參照物是傳統長劇集。但目前,微短劇仍是處於發展中、成長中的產物,成熟度與長劇集不可同日而語。

且《逃出大英博物館》制作主體非專業影視公司,而是自媒體創作者,這是不能忽視的。《逃出大英博物館》創意源於一位網友的腦洞,煎餅果仔和夏天妹妹兩位自媒體人將其孵化爲了微短劇作品,主創團隊缺乏專業影視制作經驗下,《逃出大英博物館》能達到如此成色已是不易。

因此,正視劇集不完美之處的同時,或許還是應該給予其更多的包容,更多聚焦於內容所產生的社會價值上。就如玉壺原型制作者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俞挺所言:“能夠看到這么多年輕人喜歡中國文化,真的很开心!我覺得年輕人太棒了,中國的文化很強大!”

變局之中的拐點

可以說,微短劇問世至今,《逃出大英博物館》是出圈度和主流認可度最廣泛的作品,預告片放出以來,該劇近十次登上微博熱搜,其中不乏對內容本身的討論,如#逃出大英博物館細節#、#逃出大英博物館的隱藏彩蛋#等。從B站到知乎,從抖音到微博,劇集在各大社區的全面出圈,無疑是整個微短劇市場期盼已久的。

微短劇誕生至今,高質量出圈爆款稀缺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雖然2022年《大媽的世界》成了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精彩節目”中唯一的微短劇,同時《念念無明》《虛顏》《片場日記》等微短劇也在豆瓣擁有不錯的評分,但這些作品的整體關注度和輿論熱度,相比《逃出大英博物館》都有較大差距。

目前,《逃出大英博物館》在抖音短劇最熱榜上處於首位,3.43億的播放量不敵榜單上的《你終將會紅》《全是愛與你》等作品,但其單集平均播放量達到了1億,而後兩者的單集播放量目前分別爲0.39億和0.54億,此外,抖音2023年的熱門微短劇《二十九》的單集播放量爲0.41億。

高質量出圈爆款的存在,對微短劇這一新的內容體裁受衆群體的拓展與認知建立來說至關重要,尤其是對抖快平台的微短劇而言。長視頻平台的微短劇,可以通過導流平台過去多年沉澱的劇集、電影、綜藝等維度的受衆,逐步擴充基本盤,這也是目前熱度能比肩中尾部長劇集的微短劇,多數是長視頻平台產出的關鍵。

相比之下,抖快更需要借助破圈爆款來吸納短視頻用戶外的長視頻受衆,此次,《逃出大英博物館》獲得一衆官媒點贊,同時熱搜話題下抖音與《逃出大英博物館》、微短劇兩大關鍵詞連體出現,對平台微短劇品牌度拓展產生的價值可想而知。當然,B站也是另一大受益者,《逃出大英博物館》B站單集播放量均在800萬左右。

客觀來說,《逃出大英博物館》這種現象級爆款是很難復制的,但對仍處於尋路階段的微短劇而言,它仍有重要的啓示意義。過去幾年的發展中,微短劇在專業內容生產者的吸納、商業化探索、檔期化運營、劇場化運營等維度都取得了進步,但如今待解決的問題同樣不少,如內容結構依舊比較單一。

《2020-2022年微短劇發展觀察報告》顯示,2022年微短劇有效播放量TOP10榜單中的作品,幾乎都是愛情元素與其他類型疊加的復合題材,同質化較爲嚴重,此外,這些劇集不少都爲IP改編作品。長視頻類型多元化進程加速後,曾佔據主流的言情與愛情題材逐漸縮減,微短劇承接了市場上諸多過剩的愛情類IP,成爲了原有同類型長視頻的平替。

微短劇這一誕生於短視頻時代的產物要走出當下的“平替”局面,借助體裁靈活自由的優勢發展出獨特價值,就必須要开拓題材與創作思路。目前,各大平台的微短劇都在探索新的方向,《我是名角兒》《二十九》《大媽的世界》等都是代表。在此背景下,《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出圈,其實也是爲路徑依賴嚴重的微短劇,展示了多元題材類型的潛力。

如果《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爆款效應,能讓更多創作主體的目光轉向新的內容類型,對微短劇的發展來說可謂大有裨益。只有更多創作者湧入新類型,《逃出大英博物館》此類創新微短劇的創作才能進一步走向成熟,創意與質量同步上行。



標題:從《逃出大英博物館》的贊譽與爭議,看變局之中的微短劇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3216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