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自5月末以來,南方高溫天氣持續不斷,北方氣溫也逐步攀升。盛夏的到來宣告着啤酒行業進入了旺季階段。其實隨着“淄博燒烤”的火爆出圈,以及夜市經濟的復蘇,今年的啤酒賽道早已提前進入了夏季爭奪战。

從今年各大上市啤酒公司的首季財報來看,延續了去年的良好發展勢頭,第一季度業績整體提速。爲了迎勝出擊,在啤酒行業素有“華南王”之稱的珠江啤酒,近期舉辦了一場以“聚精合力 登峰越嶺”爲主題的新品發布會,在炎熱的天氣裏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多的涼意。

從這次發布會的內容來看,高端領域依舊是其發力的重點,並且今年珠江啤酒有意擴大原漿門店的規模。不過令人懷疑的是,珠江啤酒進軍高端和拓展渠道的口號已經喊出多年,至今還未跨出南越大地。由此看來,高端和渠道依舊是其翻越不了的兩座大山。

業績平穩增長,行業地位下滑

珠江啤酒始建於1985年,坐落於風景秀美的珠江沿岸。是國內首家採用貿易補償方式,引進外資和技術的啤酒廠。在這裏誕生了我國嚴格意義上的第一瓶純生啤酒和白啤酒,早期和青島、重慶、燕京並稱爲國內四大啤酒。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爲廣州的城市名片。

不過隨着衆多國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加之近年來啤酒行業產能過剩進入調整期,扎根華南市場的珠江啤酒,雖然業績一直在穩步增長,但是總體來說發展極爲緩慢。

2014年至2016年,珠江啤酒的營收分別爲35.24億元、35.17億元和35.43億元,三年的營收復合增長率僅爲0.18%;在利潤方面情況稍好,由0.6億元增至1.14億元。彼時啤酒行業整體銷量已經持續多年下滑,珠江啤酒業績並未出現大幅下降實屬難能可貴。

自2017年起,啤酒行業开始慢慢爬升,直至近年進入平穩期。珠江啤酒的業績也因此發展壯大。2022年其營收爲49.28億元,相比6年前,營收增長39%。由此不難看出,珠江啤酒的發展受行業大環境的影響極大。行業低潮時,業績增長緩慢;行業上行時,發展如魚得水。

展开全文

各大啤酒品牌都難以逃脫行業發展規律,只不過和其他品牌相比,珠江啤酒的發展確實有些滯後。以營收業績來講,目前國內啤酒品牌中,華潤和青島穩居一线;燕京、重慶和珠江被稱爲第二梯隊。但是和重慶、燕京這兩個品牌相比,珠江啤酒就有些名不副實。

尤其是十年前還和重慶啤酒在同一起跑线,如今早已被其甩在了身後。2013年重慶啤酒和珠江啤酒的營收分別爲33.87億元和33.49億元,差距不到400萬元。然而十年後,重慶啤酒的營收已經超越燕京啤酒,達到了140.39億元,而珠江啤酒的營收僅是重慶啤酒的三分之一。

雖說重慶啤酒業績大幅上揚,和國外巨頭嘉士伯控股後有很大關系。但是2022年重慶啤酒除去國際品牌業務外,本土品牌的營收依然高達88.23億元。當然這裏面有嘉士伯收購的大理、風花雪月等國內品牌的功勞,但不置可否的是,和重慶啤酒相比,珠江啤酒身微力薄。

更值得擔憂的是,2018年其營收在突破40億元大關後,至今還未觸碰到50億元的門檻。並且2022年其歸母淨利潤爲5.98億元,同比下降2.11%。這是珠江啤酒自2011年以來首次出現下滑。在行業回升之際,珠江啤酒業績明顯放緩,被業界人士認爲發展掉隊,並非無稽之談。

混改效果初顯成效,地域問題亟待解決

據今年第一季財報顯示,珠江啤酒營收10.35億元,同比增長18.75%;歸母淨利潤0.87億元,同比上漲22.15%,在啤酒淡季實現了开門紅。但外界還是認爲珠江啤酒業績難以實現跨越式增長,除了行業外部原因外,和其自身的產品結構和市場地域性有很大關系。

在成立初期,珠江啤酒的產品以低端爲主。在二十多年前,老珠江2-3元一瓶的價格,深受兩廣地區人民的喜愛。也正是因爲價格低廉,銷量雖然上去了,但是營收和利潤並不見長。

在上市後的5年期間,其營收總在35億元徘徊,歸母淨利潤也沒有突破億元。珠江啤酒當然深知所面臨的難題。想要把業績搞上去,無非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布局高端,二是拓展渠道。在高端和渠道之間,最後還是選擇了進軍高端市場。

2017年珠江啤酒完成43.12億元定增,順利實現二次混改。此次改革只有兩個目的,一是引入外部資本,完善股權結構。二是優化產業布局,轉向高端賽道。

早在2002年,珠江啤酒出售了24%的股份給比利時啤酒巨頭英特布魯,也就是現在的百威英博。二次混改後百威英博持股比例增至29.99%。引入外資,能在管理和資金上助力珠江啤酒的發展。同時在高端產品方面更可以給其技術上的支持。

2018年珠江啤酒提出了“3+N”战略,以珠江純生爲利潤增長點,大力發展雪堡、精釀、原漿等高端特色產品。並且取得非常顯著的效果,產品結構已經初步完成了高端化轉型。2020年至2022年,其高端啤酒營收分別爲21.7億元、25.1億元和29.8億元,營收佔比均在50%以上。如果加上中端業務營收,珠江啤酒的中高端營收佔比高達85%。

不難發現二次混改的效果已經初步實現。但是市場地域問題仍未解決。在上市之後的2012年,珠江啤酒就喊出了全國擴張的口號,提出了“南固、北上、西進、東拓”的战略布局。不過時至今日,珠江啤酒華南以外地區的營收僅爲3.05億元,營收佔比不到6.5%。

早在2010年左右,珠江啤酒在廣西、湖南、河北等地建廠,解決全國渠道和產能問題。但現實是,湖南、河北子公司已經連續虧損多年。並不是珠江啤酒不想解決地域問題,而是以當時的市場環境來講,布局高端才是正確的選擇。

啤酒賽道競爭激烈,高端市場恐難出圈

啤酒自19世紀末傳入我國以來,啤酒行業取得了飛速發展。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費市場,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啤酒市場規模已達1645億元。啤酒行業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競爭也越發激烈。

在近30年裏,上千家啤企在地方政府和資本的加持下,經過一番慘烈廝殺,最終形成以華潤、百威、青島、燕京和嘉士伯爲五大巨頭的行業格局。目前這五大品牌瓜分了九成的市場份額。由此可見,珠江啤酒想要在賽道中脫穎而出是多么的艱難。

廣東省作爲珠江啤酒的大本營,是我國最發達的省份,啤酒銷量也位居全國前列。毫無疑問,這裏也是各大廠家競爭最激烈的地方。珠江啤酒雖有“華南王”之稱,享有地利人和,但其在廣東甚至華南地區並無太大優勢。

2000年左右,青島、燕京和華潤紛紛在廣東建廠增能。導致珠江啤酒在廣東的市場份額一降再降。2015年其市場份額下降至27%。所以不難理解,爲何二次混改牽手百威布局高端市場而非拓展渠道,因爲其在廣東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

目前珠江啤酒+百威在廣東省的市場份額接近60%,算是解決了一時之困。然而想要徹底破局,珠江啤酒的高端市場做得還遠遠不夠。從混改效果來看,珠江啤酒得益於中高端產品實現了業績突破,但是其高端產品的改革並不算成功。

首先,珠江啤酒入局高端市場比青島、燕京等品牌都早,但是至今還未形成規模。例如在鮮啤領域,青島1903酒吧、燕京社區酒號的門店數量均已超過200家,遍布全國各大城市。而珠江今年才开始大力發展原漿門店業務,早已失去先機。

其次,在高端產品方面,珠江目前只有雪堡精釀、識嘆和原漿系列,相對於其他品牌,產品线太過於單薄。例如青島啤酒有奧古特、百年鴻運、琥珀拉格等衆多高端品牌。從品牌角度上看,珠江啤酒的高端影響力還是遜色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其執行的是“啤酒+”營銷策略,通過文化、體育等元素來擴大其高端品牌影響力,這一點有些百威營銷的影子。但是不管何種方式來營銷高端屬性,前提是珠江啤酒必須突破華南市場的枷鎖,其高端業務才能有所轉機。

結語

作爲曾經和青島、燕京齊名的珠江啤酒,在經歷過啤酒行業“大魚喫小魚”的優勝劣汰後,早已失去了發展優勢。雖然有地方政府和外資企業的助力,選擇走差異化道路尋求生機,但在競爭白熱化的啤酒行業中已難奏效。

在業績增長緩慢之際,珠江在發力高端市場同時,又开始拓展渠道尋求突破。只是相較於產業結構從低端進入高端,如何一步步走出華南,成爲全國性品牌恐怕更加費時費力。魚和熊掌如何兼得,或許才是珠江啤酒未來發展所需要解決的難題。



標題:珠江啤酒:一心努力向上,難解市場憂愁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338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