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的2023年暑期檔於8月31日落下帷幕,三個月總票房高達206.19億元人民幣,打破2019年最高紀錄(178億元)。

回顧今年暑期檔,中國電影市場不僅全面復蘇,還帶來了嶄新變化和全新思考——好萊塢大片光環濾鏡不再,現實主義題材愈發走俏、中華優秀傳統歷史文化題材重獲認可。

這些都折射出中國電影的平均水准正在不斷提高,而電影工業化的呼聲,也隨着《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的熱映而愈發高漲。

回看“封神之路”

一次大型企業項目的有序管理

這部被譽爲史詩級的中國神話工業電影,除了讓觀衆享受到酣暢淋漓的文化審美體驗外,更重要的是爲更多業內人士推开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大門。

畢竟《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的演員是自己培養的,一年有余的周期中,從文化到禮儀,從騎馬到射箭,從演技到形體,“封神質子營”帶給了觀衆太多驚喜。

在豆瓣上,《封神紀錄片》的評分甚至高出電影本身。

展开全文

有網友在社交媒體評論道,“作爲社畜看封神感嘆,烏爾善作爲理想主義者,如何讓這么一個龐大又充滿挑战的項目落地,封神的制作難度不用多說,走工業化流程的電影需要近萬人的團隊,如何統籌合作就是一個問題。整個過程處處都是硬骨頭要啃,但我們最終還是看到了《封神》”。

烏爾善曾在採訪中表示,劇組探索出通過制度和流程實現科學管理的方法,對攝影、燈光、機械、馬術、動作、特效、服化道等各個部門,都制定了一套清晰、嚴格的流程。

舉個例子,爲了提高效率劇組專門建造食堂,每次到大概飯點兒,都會有拉着工作人員的大巴車停停走走,食堂門口的人進進出出,但一定不會看到擁擠成一坨的排隊現象。

無獨有偶,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陸陽導演的《刺殺小說家》也都曾掀起大家關於電影工業化的討論。

仔細回溯,郭帆、烏爾善、路陽導演其實都和好萊塢有一段淵源。

早在2013年,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與美國電影協會共同發起“中美電影人才交流計劃”,旨在增進中美兩國電影產業間的合作交流。

幾年間,包括烏爾善、郭帆、路陽、陳思誠、寧浩、徐崢、管虎在內的一批中國新生代導演赴好萊塢完成了觀摩學習及業務交流。

郭帆在“好萊塢大師班”首場論壇上,還曾受邀就“中美電影工業化水平差距”做主題分享。

彼時的郭帆,依然記得自己當初參與計劃時最直觀的感受:“我們作爲個體在工業化程度上,和好萊塢有着巨大差距,(好像)我們還在修自行車的時候,人家的汽車(已經)开出去很遠了。我們應該向着工業化的方向去努力,我覺得這個是整個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

這種心理上的震撼,最終促成了《流浪地球》等作品的誕生。

成績單下,不無隱憂

誠然,進行標准化流程化項目化管理的中國企業不是少數,但是在電影業中能夠運用這一模式則是少之又少,這也是郭帆和烏爾善被頻頻提起並贊譽有加的原因。

多數電影創作方距離這些業界標杆依然有着可望而不可及的距離,此外,國內滋養電影工業化生產的土壤也難稱肥沃。

客觀而言,目前國內電影技術發展仍然面臨多方面的深層次問題,首要的就是技術過度對外依賴。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全球電影產業就已經進入了數字化階段。我國在剪輯技術等方面也曾經佔據領先優勢。可惜,不少海外影視技術公司紛紛通過低價代理、高價收購的商業模式,促使一些國內短視的企業轉型爲國外軟件的代理商,使得自主研發先天動力不足。

而當下,國內自主研發的土壤依然較爲貧瘠。不少從業者對當前的影視科技需求並不十分掌握,對新的科技工具和事物也存在抵觸情緒。

技術壁壘也依然存在,不少電影制作方使用的仍然是國外迭代前的技術工具。像青島東方影都一樣以高新技術爲影視制作動力的產業園區更是少之又少。

再者,基礎研究不足也是一大難題。

目前電影行業廣泛使用的標准多數都是由國外公司主導的,比如說電影行業廣泛使用的數字攝影機在色彩識別等方面都以美國的柯達公司膠卷爲標准。這一參數識別白色人種沒有問題,在拍攝亞洲人群時卻會存在色彩失真等弊端。國內對相關的底層色彩科學體系了解匱乏,不能從前端突破只能在後期的影像層面打補丁,技術掣肘格外明顯。

此外,目前國內的核心技術儲備也存在短板。一直以來,搖臂控制系統、虛擬XR技術等都被看作是電影產業的核心技術。國外不少電影制作商都對這些技術駕輕就熟,並利用這些技術帶給觀衆嘆爲觀止的影視想象,《阿凡達》便是典型一例。然而這些技術在國內電影制作的運用中寥寥無幾。

2021年春節檔上映的《刺殺小說家》,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大規模和完整地使用虛擬拍攝技術的影片。

通俗地講,這種虛拍的厲害之處在於,現場屏幕裏看到的東西,在拍攝現場是不存在的。

一場董子健在異世界森林中的追逐動作戲,屏幕裏的花花草草,是現場的藍幕綠幕,只有演員是真實的。

《刺殺小說家》證明了虛擬技術的巨大優勢後,國內很多電影才躍躍欲試,邁出試水步伐,譬如《金剛川》等電影。

電視劇領域關於虛擬現實技術的探索則更加姍姍來遲。

2022年11月7日,由愛奇藝、騰訊動漫、恆星引力傳媒出品,恆星引力傳媒制作的仙俠劇《狐妖小紅娘月紅篇》採用了國內最先進的虛擬制作技術。這既是愛奇藝首部XR虛擬制作劇集,也是國內首部應用XR虛擬制作的商業劇。

作爲探路人,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國內在虛擬技術等核心技術方面起步確實較晚。而LED屏、電影燈具、監視器、攝影機等設備的生產追趕受限於電影市場規模,在奮起直追方面又缺乏動力。

此外,還有一個人盡皆知的業內通病,國內電影制作依然保留有上個世紀電影黃金年代的慣性,“小作坊式”生產比比皆是,電影制作人數和規模都極少,並和導演牢牢綁定。香港動作片巔峰期著名的三個班底成家班,洪家班和袁家班,便是典型例子。對比之下,統一的行業規範指導體系十分匱乏,各劇組之間的經驗並不能互通。

曾同樣在好萊塢交流學習的管虎說道:“中國電影到目前爲止,基本還是延續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基本還是導演中心制,靠導演支撐團隊、支撐一切,但我更向往代表工業化標准的制片人中心制,有完善的生產鏈條、大量專業的電影人才儲備、導演可以只需要關注創作。”

這也正是烏爾善“封神質子訓練營”備受網友關注的本質原因,他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並重塑了電影生產體系。

如何讓裏程碑式的重塑變革不是曇花一現?

《封神》所帶來的裏程碑意蕴極爲濃厚。它的成功,從側面意味着中國電影標准化建設才剛剛起步。

技術與藝術同爲電影產業的兩大支柱,電影技術教育的普及依然任重而道遠。

最重要的首先是要加強有關電影工業化生產的頂層設計,單獨依靠某一個導演的力量,依然只是散兵遊勇,統籌形成影視技術的發展合力才最爲至關重要。

譬如可以對色彩科學等基礎問題進行加強研究,不斷築牢影視產業美學基礎。同時在國內的各大獎項表彰中,進一步提高技術人員的獎勵比重。

在這一點上,好萊塢有很多值得借鑑的地方。好萊塢專門設置有卓越工程技術獎,表彰在剪輯特效,聲音調色等技術上取得成就的技術人員。

在第94屆奧斯卡公布的獲獎名單上,電影《沙丘》橫掃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音效、最佳配樂以及最佳剪輯六大獎項。

十項提名,六次獲獎,幾乎包攬所有技術獎項。這也讓在虛擬制片領域擁有最先進的技術與服務的幕後公司DENG更加備受矚目。

其次,要進一步打通技術的應用渠道,將標准的主導權攥在自己手中。

前段時間國際標准化組織正式批准發布由中國提案並主導制定的電影標准ISO5926:2023《數字影院立體放映技術要求和測量方法》。在電影業發展已有悠久歷史的情況下,這卻是我國出台的第1個國際級的電影技術標准,依然具有漫長的進步空間。

不斷探索自主知識產權電影設備進入國際市場,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導權,都是國內電影制作者需要持續發力的方向。

這一點,中影給出了示範。

當下,中影一直在致力打造完整高新技術格式電影產業鏈。高新技術格式電影,這一概念是在全球率先由中國企業提出的,以此爲基礎將逐步形成一條新型電影技術格式產業鏈,並制定與之相應的新電影制作和放映標准,促進電影產業創新發展、提質升級,开闢電影產業的創新賽道。

再者,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當下電影教育中重藝術輕科技的傾向依然較爲明顯。

科學類理工類社科類的內容佔比都較少,因此電影業相關從業人員或多或少都欠缺工業化思維。從長遠來看,相比於從業者在制作中不斷摸索電影工業化方式,一步步積累實踐經驗,也許在起步之初就爲其注入工業化思維、培養科學精神才是上上之策。

全球影視行業正在經歷一場顛覆與創新並存的革命,而我國和頂尖電影工業化體系建設國度依然具有不小的距離。但相信在當下市場環境薰陶下,對於電影工業有着清晰認知的年輕創作者和從業者將會越來越多,他們將在推動我國電影工業化持續發展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而這些後起之秀,也將利用好電影工業化進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讓中國電影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標題:工業化制作讓烏爾善“封神”?中國電影產業升級道路還有多遠?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3504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