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了寒露飯,不見單衣漢”。吹過的牛,總要自己牽回來。

二十四節氣裏,以露水爲名的節氣有兩個,一個是白露,一個就是今天要說的寒露。“白露爲霜”,是露凝而白。而寒露,則帶着肅殺之氣,是氣溫向寒冷的轉折點。

展开全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寫到這兒,

據說,战國時期的“國民女婿”、大帥哥宋玉,在《九辯》中就曾感嘆:“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他的粉絲如雲,不知道爲什么他偏偏开了悲秋的先河?

萬代文章尊李杜。粉絲量過億的杜甫,也是悲秋的一把好手。連硬朗的秋瑾,也要引用清人陶宗亮的詩說:“秋風秋雨愁煞人。”

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悲秋情結怎么解?

千奇百怪的解釋不說了,不是一般的好笑,比如“五行屬悲”說。

悲欣交集,人生才能邁進。美食無疑是古人抵御悲秋的殺器,

所謂“美食的故鄉”,就是一提到美食,就會想起的地方。我的美食故鄉是蘇州。

九九重陽節,緊挨寒露節氣,從兩晉开始,古人這兩天就要登高遠望,除了插茱萸,就是喫花糕(即重陽糕)。爲什么要喫花糕呢?

清末時,有人從年糕的糕(高)字起興,寫下了一首詩:“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

再說到“美食的故鄉”,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哪怕身單影只地去了,也不覺得孤單。我每次去蘇州,都要去觀前街的“黃天源”,

我以爲,當今做糕團的店,只有“黃天源”深得我心。除了我必喫的一款,這裏其實一年四季花式不斷——

此外,還有“桂香村”。據說,上世紀初的1911年,這家老板想擴大規模,

對於糕點而言,行走在蘇州的街頭,是欣欣然、目不暇接的,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按理說,做工並不復雜,也不費料,大概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所謂海棠糕,就像一個包着脆皮的冰激凌蛋筒,底部較短,盈盈一握,上部卻奢華闊大,上面撒着紅綠絲、瓜子仁和蜜餞,沒喫的時候,就能聞到蛋香、蜂蜜香。

我們那裏只有清明節可以喫到,蘇州卻四季都有,豈不是饞煞人?問題是,除了糕點,蘇州的糖水和糖果,也是極爲養人和饞眼的。

我從蘇州回來,儀人老師請我們幾個學員去喝茶。

感謝轉發



標題:蘇州:多少人的“美食故鄉”?一提美如雲霞的花糕,就想起她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672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