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象娛樂

文丨慄子酒

近日,由AI參與創作的不少作品加速落地。

一邊是全球首部“完全由AI制作的开創性長篇電影”——《Our T2 Remake》在洛杉磯首映,該片由50位AI領域的藝術家分段創作,他們借助ChatGPT、Midjourney、Pika、Kaiber等人工智能技術,影片創作全程都由AI完成。

另一邊的國內市場,《西遊記》AI動畫片前兩集在B站播放量均超百萬;“全AI化生產流程”產出的微短劇《白狐》在前不久上线;央視布局的國內首部原創文生視頻AI系列動畫《千秋詩頌》於CCTV-1綜合頻道播出……多部AI影視作品落地,意味着AI賦能影視制作已經出現了實質性進展,技術革新帶給行業的影響正加速顯現。

尤其是在Sora問世之後,相關技術的發展速度之快超出了太多人的想象。技術浪潮席卷之下,影視行業圍繞AI的布局也在提速。據鏡象娛樂不完全統計,優愛騰芒等視頻平台,光线傳媒、上海電影、華策影視等影視公司都在着力推進AI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從訓練相關的大模型,到將AI技術應用於影視內容創作、宣發等更多環節,甚至开發AI全流程參與的作品,影視公司的腳步越來越快。

展开全文

頭部公司入場

動漫、微短劇成搶跑賽道

OpenAI發布首個文生視頻大模型Sora之後,網上相關話題的討論熱度居高不下,無論是Sora具備的生成60秒視頻的能力,還是它創作出的視頻的真實感,都讓人耳目一新。伴隨着技術更迭,不少人認爲,Sora的誕生將爲影視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战,甚至可能會重新定義影視內容的創作和消費方式。

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Sora問世之前,行業已經在嘗試利用AI創作影視作品。比如由觸飛瑞拓开發的微短劇《白狐》就是在Sora發布前上线;中國首部AI全流程制片的動畫大電影《愚公移山》則在去年12月官宣开機。由此可以看出,關於AIGC深度參與影視內容創作的探索,國內早有先行者,而Sora的出現加速了這一進程,視頻生成技術進一步優化,也在推動國內頭部影視公司加快腳步。

就目前各家的動作來看,相較於類似《Our T2 Remake》的長電影,更多公司將着力點放在單集時長更短、體量更小的動漫、微短劇上。

2月29日,央視總台在2024年精品片單發布會上宣布,將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元宇宙文化實驗室攜手,共同推出《中國神話》系列AI微短劇的首部作品——《中國神話·補天》,並在當天發布由AI全流程制作的宣傳片。

同一天,上海電影也宣布將正式啓動上影“iPAi星球計劃”,立足旗下公司上影元文化獨家經營的《葫蘆兄弟》《中國奇譚》《黑貓警長》等多個經典IP,實施IP內容煥新+IP商業开發兩大計劃。據上影集團董事長王健兒透露,“我們將保持每年2部以上IP內容煥新作品,重塑超級動畫廠牌。”在此基礎上,上海電影還將牽頭成立研發共同體,加大AI技術攻堅,訓練中國動畫學派大模型體系。

而在3月9日,光线傳媒董事長在《中國電影報道》中透露:“我們設想拍一部1000集的動畫微短劇,每集大概兩三分鐘,題材來自中國古典名著,計劃用AI介入創作,現在正在組建隊伍和籌備劇本。”此外,騰訊視頻利用AI輔助創作的動畫短片《魔遊紀人工智能篇》也在布局中;中文在线在漫畫、動態漫領域布局《我主宰了靈氣復蘇》《混沌劍神》之後,於近期宣布將繼續探索AI在創意、動畫、短劇、短視頻等多應用場景的可能性。

顯然,AI輔助影視內容創作的趨勢已經越來越凸顯,更多影視公司加快推進AI輔助創作、甚至是AI全流程制作的作品落地,不只是在追尋內容創作上的突破,也是在積極應對技術浪潮席卷下可能引發的巨變。

立足初探階段

影視公司一邊期待、一邊焦灼

《Our T2 Remake》首映前,該片的制作團隊這樣說道:“這將是AI在電影制作應用中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我們希望向世界展示,AI賦予了每一個人創作自己的史詩級故事的能力。”

誠然,無論是長電影《Our T2 Remake》,還是微短劇《白狐》等作品落地,都可以視爲AI於影視行業邁出的重要一步,預示着通過各種工具類產品,AI可以完成動態的聲像、光影組合,去講述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但從目前的作品來看,AI的完成度還相當有限,人物的神態動作、畫面的剪輯連接、不同場景的整合度、故事的流暢度等,都需要進一步完善。

在這個過程中,好的方面在於,AI技術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從ChatGPT、GPT-4到Sora,從單一文本到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的多模態進階,整個過程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下AI影視作品中存在的問題,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改善。因此,行業對技術革新抱有期待,影視公司加快布局,也是看到AI迅速發展帶來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不只是在降本增效上,也進一步延伸到創意、創作等內容層面。

但同時,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更多不確定性。一方面,相比專注於研究AI等前沿技術的科技公司,影視公司在同領域的研發速度要慢上許多。一如在Sora問世之前,《白狐》《千秋詩頌》等作品摸索的創作方法論,就可能伴隨着Sora帶來的技術革新,而被迅速淘汰,相關公司也需要以更快的速度跟上新技術的發展。

另一方面,AI的介入,進一步拉高了版權風險。用於訓練大模型的內容是否獲得授權,借助相關產品創作的AI作品的版權如何界定,都需要進一步討論。因此,影視公司借助AI相關的工具類產品开發、創作內容,也更容易被技術、產品在版權上“卡脖子”。

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國內科技類公司嘗試加快同類產品的布局,在百度2023年Q4及全年業績會上,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表示,百度已在文生視頻等領域進行投資,並且會在未來繼續投資;萬興科技則聲稱,其开發的視頻創意產品FilmoraV13版本已有文本成片功能,萬興播爆/Virbo已有文生營銷視頻的能力。另外,影視公司自身也在積極投入研發,中文在线嘗試建設包括算力、人才和技術等在內的AI基礎設施;果麥文化、上海電影則开始推進訓練相關大模型的計劃。

當然,面對諸多不確定性,也有不少影視公司持謹慎態度。百納千成日前在互動平台表示,公司將持續關注ChatGPT及其他新興技術對AIGC以及整個內容行業的影響與推動,並積極尋求與大數據模型廠商在內容制作領域的深度合作。此外,浙文影業、中國電影等影視公司也暫時保持觀望。

但不論是謹慎觀望,還是搶先入場,大多影視公司幾乎都在肯定AI技術發展帶來的創新與進步,尤其是在眼下,技術浪潮滾滾而來,身處其中的影視公司只能以身試局,如何乘風而起,也已成爲影視公司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鏡象娛樂(ID:jingxiangyuler)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作者署名,違者必究

━━ 已入駐平台 ━━

━━ 視頻號 已入駐平台 ━━

ID1:love-travis

ID2:CourserLee



標題:多部AI作品落地,影視公司一邊布局、一邊焦灼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8889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