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近期的幾部諜战劇有若幹一致性。

從《追風者》《群星閃耀時》再到《哈爾濱1944》,分別都有流量藝人擔綱主演;而從王一博、李現再到楊冪,飾演的角色又都帶着點“愣頭青”屬性。

相較於曾經諜战劇裏運籌帷幄、意志堅定的“余則成”們,如今的諜战主角,卻多數爲初出茅庐、剛剛樹立信仰的新人,冒失踩雷不斷;即使是楊冪飾演的、惡名昭彰的女魔頭,也顯得有些暴躁和無措,得下屬吐槽一個“虎”字。

這些流量藝人領銜的諜战劇,爲何會有如此創作上的共性?

而這,又如何影響着幾部劇最終的表現?

“流量型諜战劇”模式

不可否認的是,就像此前評論《追風者》的時候,搜狐娛樂所指出的,該劇的口碑表現其實不錯。

這也是前文提到的近期幾部諜战劇的共同特點。粉絲們在這些劇上是敢於據理力爭,甚至不斷用新的劇情來證明,前面的劇情槽點,都只是草蛇灰线的精妙伏筆。

這離不开劇集本身的內容表現,確實都比較堅挺。

第一,三部劇無一例外是平台押注的頭部項目,都是標准的富裕仗。

展开全文

不管粉絲如何用“三無”等話術降低預期,三部劇的班底都堪稱高配。而反映在內容上,就是視聽體驗的出衆,大量實拍場景和貼合時代的服化細節,帶來了很強的沉浸感,還能時不時在鏡頭語言上會來點小驚喜。

第二,故事的底子都不錯,諜战的外殼之下,澆各自胸中塊壘。

比如《追風者》對民國金融市場的透視,揭示着彼時當權者的必然滅亡;《群星閃耀時》的職場群像,拍出了普通人衆生相;《哈爾濱一九四四》最近的劇情直指731部隊真相,讓許多評論大呼“敢拍”。

但這些不能掩蓋,這幾部劇作爲諜战劇,是有其薄弱一面的。

諜战劇情上的漏洞,在三部劇裏都大量出現了。很多劇情爲了完成敘事任務,可以說是強行推進的,但作爲懸疑類型的重要類目,一個完美的設局本該是諜战劇的標配。

值得討論的或許是,這些問題是怎么出現的?

編劇迪安對搜狐娛樂表示,“可能這些劇本在文學劇本的階段,問題都不算大,畢竟爛本子一开始也不可能拿那么好的資源。但是進入執行層面,這些故事都是要改的。”

“一是制片人們會判斷怎么‘好看’,比如《追風者》的諜战线你看着就顯得拖沓,叛徒就是怎么都死不了;二是既然請了流量演員,那他們就自己的人物定位也會提要求;三是劇本拿到了片場,結合實際情況都會有調整,這個對品質的影響也非常大。”

制片人阿燦則直接表明,“流量型諜战劇”達到“行活”標准足夠了。

“什么邏輯漏洞?都是可以解釋的,有幾個觀衆真的愿意在網上,跟人爭辯劇本的邏輯問題?反過來說,我的視聽語言夠好、立意價值夠拔高,來上幾段金句,至少對於口碑向宣傳來說就夠用了。”

“有粉絲在,這兩個方向的討論對劇方來說就都是有利的。在我看來,‘流量型諜战劇’有這個邏輯在,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了。”

目前,《追風者》豆瓣評分高達7.8分。雖然在諜战戲方面存在不足,但劇集的品質、群像的刻畫和情懷等方面的優點,確實在被人看到。

“流量型諜战劇”的運作模式也很清楚了:前期靠優質故事和頭部制造資源,爭取流量藝人;中期靠藝人粉絲帶動前期討論,並在开播後營銷口碑;後期靠口碑數據打造藝人作品,並制造“口碑佳作”。

而這給諜战劇帶來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

爲這碟“醋”,包這頓“餃子”?

截至去年底,諜战劇在網絡端都還顯得頗爲沉默。

其實“諜战熱”在去年已經有《潛行者》《前夜》《蜂巢》《無間》《薄冰》等一系列制作標准不低的作品,但這些劇集和過往十年裏制作的諜战劇一樣,在電視端能獲得不錯的收視,卻難討得網絡端年輕人的歡心。

原因並不復雜,首先,擔綱主演的演員靳東、黃曉明、蔣欣等缺乏網絡討論度,反而電視端認知不錯;其次,諜战劇的好劇本實在難得,而年輕人對內容品質要求更高,不滿足於傳統的諜战劇套路。

目前這幾部劇的思路就很清楚了。

“現在的諜战劇立項,主演裏有個大流量很常見。”阿燦指出,諜战劇對於想要轉型的頂流們來說也是“香餑餑”。

“流量藝人都有轉型壓力。而諜战劇,是少數能在商業和口碑上取得平衡的類型。”

“一來,民國諜战比現代懸疑會更容易出質感,演員們可以有軍裝、大衣或者旗袍等各種造型切換,還有槍战、追車等動作戲碼,能很好地展示演員魅力;二來,主旋律屬性不但很能吸引現在的年輕觀衆,在評獎方面也很有幫助。”

正如2021年的口碑之作《叛逆者》,拿下了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對於流量藝人,是最容易轉型的類型。

但制片人彤彤也向搜狐娛樂指出,諜战劇邀請流量藝人也並非沒有門檻。

“頂流在項目的選擇上,空間是非常大的,所以他們能夠拿到那些有精品質感的好本子,匹配好團隊;同時,也能保證角色跟自己的適配度,甚至在劇本層面做一些調整,畢竟流量藝人的表演上未必有很高的水准,角色像自己很重要。”

而這也能解釋,爲什么三部劇裏的主角,都有點“愣頭青”。

迪安認爲:“首先從市場需求看,網絡端的觀衆更年輕,一些初出茅庐或者沒那么穩重智慧的角色,可能讓他們更有代入感。而且像《追風者》《群星閃耀時》,都刻畫了主角尋找信仰的全過程,價值導向也更突出。”

“其次從制作難度來說,年輕演員能演的,就是這種沒那么穩重,而且是外放型的角色。”

在這三部劇中,楊冪在《哈爾濱一九四四》中飾演的關雪是唯一的反派,而她的刻畫方式同樣是外放的,如自己止血療傷、大怒咆哮等戲份,來表現角色對自己的狠、對別人的無情。

客觀地說,這個角色也是表演難度最大的,楊冪本人的性格和過往的表演習慣,都與之有較大的差異,或許也正因爲如此,她的表演也遭遇了更大的爭議。對於轉型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風險過高的選擇。

而從播出效果來說,這些劇集也確實紓解了諜战劇長期以來的“沉默”。

但這是否意味着,“流量型諜战劇”是一門好生意呢?

真實好劇or虛假繁榮?

需要指出的是,“流量型諜战劇”天然需要克服的一點在於,選擇流量演員或許能夠吸引粉絲,但也增加了打开路人盤的難度。

如王一博、楊冪等有劇集开播時,還會存在不少質疑聲。

從這個角度說,“流量型諜战劇”也確實需要藝人們的粉絲出來搖旗吶喊,對前期的負面聲音進行對衝,讓劇集比較優秀的部分能夠在社交平台上被看到。而最終的成績,離不开其本身制作上的優勢,但也離不开這種粉絲們的“口碑傳播”。

而這種亂战,進一步加劇了打开路人盤的難度。某些顯然算不上客觀的口碑話術,在劇集本身存在問題的時候,甚至會被一些路人視爲一種“捂嘴”。

“類似的情況其實是很常見的,每次流量藝人的劇集上线,都免不了一場血雨腥風,劇方和粉絲群體也都會提前溝通,約定宣傳點和營銷節奏。”彤彤介紹。

“我想這幾部劇的討論熱度,可能在於粉絲們能夠理解這部作品對藝人是很關鍵的,也能看到藝人轉型的決心,他們的營銷聲量也會比以往來得更猛。那么如果藝人本身成爲減分項,路人的觀感其實會比較差。”

正如幾年前的數據時代,粉絲們會通過做數據制造爆款,如今的內容時代,要點轉移到了提振口碑。

但相比讓人相信某作品是爆款,更難的或許是讓觀衆相信某部劇是佳作。

“這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口碑能否轉化變現。” 阿燦表示

“這幾部劇前期爭議都不少,所以靠着口碑營銷,曲线確實是有口碑拉動的。但是,到底有多少觀衆會認同這種口碑,最終轉化的效率是要畫個問號的。”

“問題是,第一,播出期這三部劇集的數據都比較有限,唯一達到爆款數據的《追風者》,破萬已經是大結局了;第二,能不能成爲平台的‘養老保險’,提供長线價值,這個其實和流量邏輯已經不是一回事了。”

“流量型諜战劇”的邏輯,確實存在這方面的糾結。

一方面,諜战劇的受衆相對垂類,更看重實際口碑表現,這導致前期要拉爆熱度的難度頗大;另一方面,如果要靠口碑成爲平台的長期資產,那么就需要真實的口碑表現,但這些流量藝人領銜的劇集,並非都過得了這一關。

在未來各家的片單裏,類似的“流量型諜战劇”還不在少數,比如曾舜晞、張頌文、陳都靈的《孤舟》,成毅、穎兒的積壓劇《深潛》,陳哲遠主演的《暗夜與黎明》等。

衆聲喧譁裏,哪部劇能真正走得遠,恐怕要穿破時間迷霧才能看清。



標題:楊冪、王一博、李現領銜“流量型諜战劇”難爆,主角爲何人均“愣頭青”?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0548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