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組織專家團,赴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和阿聯酋(迪拜、阿布扎比)交流,調研了其經濟社會轉型和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情況:

迪拜是中東轉型成功的典型,其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綜合作用的結果:迪拜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將自身定位爲空間樞紐,大力發展航空和海運;在發展離岸金融中心上,定位於成爲中東資金與全球金融體系的連接器,並在金融領域直接引進普通法,大大增強了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信心;迪拜對外奉行中立外交政策,對內逐步進行世俗化改革,爲轉型提供了寬松穩定的環境。

沙特從2016年左右开啓改革,試圖以“愿景2030”爲指引,逐步實現社會生活的適度世俗化和經濟活動的充分多元化,目前仍處於全面轉型初期

由此,給中國帶來啓示:迪拜成功轉型表明,客觀認識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和不足,勇於突破思想認識和傳統習慣的束縛,才能在充滿變化和挑战的世界中贏得機會。同時,作爲中東地區和伊斯蘭世界的大國,以及世界第二大產油國,沙特轉型發展對自身以及周邊國家和伊斯蘭世界的潛在影響值得重視,需要認真關注。

* 本文隸屬CF40成果簡報系列。執筆人爲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青年研究員鐘益。


當前,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以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爲代表的中東海灣國家受到中美歐的高度關注,战略重要性突顯。過去一段時間,以迪拜爲代表的阿聯酋國家通過宗教世俗化改革和高質量开放成功實現了經濟轉型,而沙特阿拉伯自2016年以來也走向了類似的改革道路。

2023年以來掀起的“中東熱”反映出中國企業對參與沙特轉型的強烈興趣,但中國與中東地區在宗教、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相互了解仍有待加深。探究迪拜轉型歷程,觀察沙特改革進展,既有利於中國與中東國家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又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經驗借鑑。


迪拜轉型成功

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作用結果


迪拜(Emirate of Dubai)是阿聯酋的七個酋長國之一,面積上僅次於阿布扎比,排第二位,是阿聯酋人口最多的酋長國,2023年常住人口約365.5萬,以外國人(佔比92%)和年輕人(34歲及以下人口佔比60%)爲主,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

20世紀初的迪拜是海灣地區珍珠貿易中心,其歷史和命運的重大轉折點是1966年石油資源的發現,憑借石油美元,迪拜經濟迅速崛起。1960年至1977年,阿聯酋的石油收入從3300萬美元增加到80億美元,到1980年更增至192億美元。

然而,阿聯酋90%以上的石油儲存量位於阿布扎比,迪拜僅佔5%,石油存儲量並不高。迪拜較早地認識到,石油資源儲量是有限的,從1980年代末开始思考和布局經濟轉型。爲了維持前期依靠石油資源獲得的較高收入和生活水平,迪拜需要由石油生產和出口向高端的、高附加值的行業結構轉型

迪拜准確評估自身優勢,堅持包容、开放的發展道路,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實現了經濟轉型,2004年开始建設的迪拜國際金融中心(DIFC)也成爲名副其實的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2022年阿聯酋人均GDP達到4.77萬美元,位居世界前列。在經濟結構上,曾經佔迪拜GDP 50%的石油生產如今對GDP的貢獻不到1%,批發零售業、金融和保險業、運輸及儲存業、制造業和房地產業成爲經濟新支柱,對GDP的貢獻分別爲25.6%、11.5%、10.9%、8.6%和7.7%。

總體來看,迪拜轉型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綜合作用的結果。

第一,迪拜憑借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將自身定位爲空間樞紐,大力發展航空和海運,並以此爲基礎發展離岸金融、旅遊業等。

迪拜瀕臨波斯灣,是亞非歐三大洲交接的西亞地區中心,由此向東可通往印度洋和南亞、東南亞各國,向西進入地中海,向西南可達非洲各國,向西北則與中東各國相通。以迪拜爲中心,4小時航程能輻射中東大部分地區和南亞次大陸,8小時航程能覆蓋亞非歐三大洲主要地區。

客觀地說,波斯灣一帶有很多國家都具備上述地理條件,但是迪拜最早面臨石油資源枯竭風險,促使其較早制定了經濟轉型計劃,並在1990年代提出後堅定不移地執行,佔據了先發優勢。

第二迪拜在建立離岸金融中心上,定位於成爲中東資金與全球金融體系的連接器,直接引進普通法,給予國際投資者巨大信心。

一方面,中東地區政治和經濟高度碎塊化,金融市場不發達,法律制度比較落後。在全球已經有倫敦、紐約、香港、東京等諸多國際金融中心背景下,迪拜精准地將自己定位爲一個中東資金與全球金融體系的連接器,一座可在工作日白天同時參與東西方金融市場的離岸辦公橋梁。

另一方面,尤其重要的是,金融作爲一個高端服務業,高度依賴於成熟和完備的法律體系,而普通法是被世界投資者廣泛認可的法律制度。迪拜以極大的勇氣做出了驚人的突破,讓迪拜國際金融中心成爲“迪拜的梵蒂岡”“阿聯酋的香港”,除刑法仍適用阿聯酋和迪拜的法律外,經濟商業方面直接引進和適用普通法,完全認可和遵守普通法系的案例和判決,這給予了投資者巨大的信心,大大加速了金融機構和資金向迪拜的迅速集中。

第三迪拜遵循中立外交政策,爲經濟發展和轉型提供了穩定的地緣政治環境,成爲了中東資金的避風港。

在中東及全球地緣政治非常復雜的條件下,迪拜嚴守中立政策,跟各方都保持着比較友好的關系,成爲了“中東的瑞士”,這使得迪拜成爲了中東資金的避風港。

第四,迪拜和阿布扎比等酋長國對伊斯蘭教義引入和採用了十分溫和的解讀,將宗教生活與世俗生活適當分離,賦予個人在世俗生活中更大的自由度,這爲商業活動的充分开展提供了條件。


沙特仍處於轉型初期


沙特阿拉伯(Saudi Arabia)(以下簡稱沙特)毫無疑問正在开啓世俗化道路,其轉型方向也許受到迪拜模式啓發。沙特是君主制國家,禁止一切政黨活動,無憲法,一切社會生活遵從伊斯蘭教法。

2023年沙特的GDP達到10676億美元,人均GDP爲3.15萬美元。石油工業是沙特經濟支柱,石油出口約佔出口總額的90%,石油收入佔國家財政收入的62%。沙特總人口約3218萬人,其中約有1338萬人是外國人,人口結構呈現年輕化特徵,34歲及以下的人口佔比超過60%。

2016年左右,沙特在實際掌權人、現38歲的王儲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薩勒曼的領導下开啓了改革之路,積極推進經濟多元化發展。其中統領全局的規劃是在2016年提出的“愿景2030”,確立了三大愿景目標,即成爲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心髒、全球性投資強國、亞非歐樞紐。

在理想的條件下,如果經濟多元化和社會世俗化帶來了更廣泛的就業、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公平的收入分配,那么這將獲得更多的政治和社會支持,反過來進一步激勵經濟多元化和社會世俗化的政策取向,形成良性循環。但目前沙特可能仍然處於這一轉型過程的早期,未來仍存不確定性,包括長期石油價格下跌風險,在保護私人產權、培育市場力量等基礎性制度建設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等。

當然,對於一些行業而言,沙特也具有明顯優勢。例如,沙特擁有伊斯蘭教朝覲聖地麥加和麥地那,發展旅遊業具有獨一無二的資源;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發展風能、光能、氫能這些可再生能源並出口或許可行。未來沙特的轉型無疑依賴充分發揮這些比較優勢,這既需要有遠見的頂層設計,也需要自由市場力量的充分展开。


對中國的啓示


第一,須持續關注沙特轉型進展及其可能對中東和世界格局造成的影響。

迪拜成功轉型爲伊斯蘭世界的現代化照亮了前進的道路,但由於經濟體量和人口規模較小,其影響似乎有限。而沙特人口逾3200萬人,其中沙特本國人將近1900萬人,都是穆斯林。沙特一旦轉型成功,其對伊斯蘭世界現代化的影響,將不可同日而語。

第二,中沙雙邊經濟合作需要充分評估沙特轉型的商業和政治風險。

沙特在世俗化過程中,爲社會注入了許多活力,由此給外國投資者帶來機會:一是衆多宏大的工程建設項目;二是進口替代战略下的制造業;三是各類生產和生活服務業,例如餐飲、電信、互聯網、計算機遊戲、房地產行業等。但是,投資者對石油價格波動、成本因素對制造業的影響以及世俗化改革進程也需要有充分的評估。

第三,迪拜的成功轉型顯示,客觀認識自身資源稟賦優勢和不足,勇於突破思想認識和傳統習慣的束縛,才能在充滿變化和挑战的世界中贏得機會。



標題:迪拜與沙特經濟轉型的現狀與啓示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1073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