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專稿(可涼/文)

暑期檔進入倒計時。回望過去兩個多月,無論劇集還是電影,說是“最卷暑期檔”都沒有問題,但從成績來看,兩類內容卻拉开了差距。

一邊是電影市場接連出現《消失的她》《八角籠中》《封神第一部》《孤注一擲》等四部破20億電影,8月18日暑期檔總票房破178億元,創中國影史同期票房紀錄。

另一邊,劇集市場卻爆款孵化困難,7月以來只有《長相思》和《蓮花樓》達到了所謂的爆款劇指標。

同樣是頭部內容堆積、前期市場偏冷,兩個市場卻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軌跡。如果對今夏電影的成功經驗做一總結,劇集行業是否有可以借鑑的空間?

電影賣票,情緒先行

今年暑期檔,整體市場回暖的影響因素有很多。比如线下娛樂方式的回歸;也不可否認,大片雲集的“最卷暑期檔”本身,也是觀衆加速回歸的主要原因,更大的制作體量和宣傳力度,助推了整個市場的升溫。

回到內容層面,哪些電影更能吸引觀衆买票,今年暑期的答案非常有意思。

類型片和視效片這些過去十年的市場寵兒,號召力已經越來越弱,甚至電影《封神第一部》一开始主打特效的宣傳,市場反饋是比較冷淡的,後期是靠着長线口碑發酵和演員話題才完成翻身。

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真實故事改編、具有話題性的現實題材作品,大多都取得了超出市場預期的成績。超過20億票房的電影就有三部,是截至8月20日分別獲得票房35.22億元的《消失的她》、21.93億元的《八角籠中》和27.49億元的《孤注一擲》。

展开全文

這些電影能夠區別於同類作品,取得超預期票房,得益於對觀衆情緒的響應,或許可以歸納爲“弱者共鳴”。

所謂“弱者”,指的是社會意義上的弱勢群體。比如《消失的她》的傳播,主打“別遇到渣男”的女性共鳴,貓眼上女性平均分9.3高於男性的9分,女觀衆佔比也達到了63.2%。

而《八角籠中》則以數百名大涼山孩子的生活困境和真實事件爭議,打开了話題空間,6月30日#八角籠中後勁好大#登上微博熱搜,當日貓眼新增想看2.2萬人;《孤注一擲》更加典型,以強大的社會話題屬性撬動傳播,前期大量短視頻的釋放已經引爆話題。

這成爲今年暑期非常代表性的一種觀衆情緒,“弱者共鳴”成爲撬動市場的一把鑰匙。包括《長安三萬裏》上映中期打出的“中年人共情”話題,也成爲其票房逆勢上升的主要能量。

共鳴來自觀衆“弱者”身份的自我認同。高度真實性、社會話題性、精准擊中圈層,是吸引觀衆共情的基礎條件,讓觀衆能在個人體驗中,找到與“弱者”的共鳴點。

所以可以理解,打造類似內容的門檻並不低。單純口號化或者泛人文情懷的內容並不好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爲這是《芭比》未能真正打通市場的原因。

這種共鳴正在對更多觀衆生效,他們從圈層來看或許相對下沉,也並非傳統意義上的主流互聯網受衆,如今卻越來越習慣在短視頻或者微博等平台發出聲音,現在更用一張張電影票,表達他們的立場。而這,造就了今夏的“流量密碼”。

劇集圈也有“弱者共鳴”

電影和劇集其實面對着類似的市場變化,。

比如電影點映效果差、口碑出圈慢的現象,在今夏頭部劇扎堆的長視頻領域也很明顯,除了《長相思》第一季憑借強大的映前優勢开局,其他如《蓮花樓》是直到大結局點映才實現熱度破萬,一些口碑不錯的劇比如《不完美受害人》等,整體走勢也不及預期。

相較於深度影視受衆,廣泛的路人受衆正在對傳統的營銷手段脫敏。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今年小紅書成爲影視討論的主要陣地之一,尤其是《消失的她》《芭比》和《長相思》等相對偏女性視角的作品。而這種傳播是在作品上映或播出後才會生效的。

相較於官方物料或權威口碑,路人受衆對娛樂內容消費更謹慎,也更相信具體的普通人的發聲。這也是今年暑期大部分熱門電影的傳播共同點,《八角籠中》近半個月的點映,帶動的口碑破圈效應並不明顯,正式开畫後才全面开花。

而在內容層面,類型片的失效,放在劇集領域也一樣適用。暑期檔的特點在於,年輕人這一主流受衆群體獲得大量自由時間,所以愛情劇、古偶劇這些類型會重點投放。但今年的整體效果並不理想。

伴隨着受衆基礎和圈層的擴張,這兩年長視頻市場是有明顯變化的,最典型的比如一些類型的文藝復興,家庭年代劇《人世間》、農村劇《幸福到萬家》等成爲爆款,審美上有台網合流的趨勢。在這背後是多圈層受衆正在表現出存在感。

“弱者共鳴”在這種背景下,或許是適用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的口碑爆款《漫長的季節》,創新的生活懸疑類型,講述了東北若幹個被時代留下的小人物,獲得了當下觀衆的深度共情,一句“往前看,別回頭”打動無數人。

今年春季還有兩部口碑不錯的劇《愛情而已》和《平凡之路》,獲得一定好評的原因都是職場社畜的劇情獲得好評,前者也是以此成功塑造了女主角的形象,實現了後續的爽感。

結合今年暑期檔電影的市場表現來看,觀衆們需要一種更加直接的情緒滿足,在具有真實性的事件和人物中尋找共鳴。類似的觀衆情緒,已經开始制造口碑爆款。

那么,“弱者共鳴”會成爲劇集市場的流量密碼嗎?

現實題材中,走一條新路

劇集市場發力現實題材並不晚。

從2019年开始,以包括《都挺好》《三十而已》《安家》以及懸疑劇《隱祕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爆款爲代表,市場已經表現出興趣。

但在近年來的實踐中不難發現,打造現實題材爆款並不容易。面對逐漸成熟的市場,懸浮、虛假的內容並不能引起市場興趣;選題本身也需要激活更廣大群體的共鳴,獲取相應的話題度。

一種取巧的方式是做職業劇,以警察、醫生、心理醫生等職業串聯起一些根據“熱搜”改編的社會事件,激活話題討論。但一方面,這類作品的人物設定和職業細節,大多數都有不少爭議;另一方面,作爲一種創作套路,對觀衆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差。

最能帶動共情的現實題材,這兩年的存在感反而在減弱。因此如果要讓“弱者共鳴”在劇集領域生效,制作領域的內容升級是前提條件。

在此基礎上,也要看到一些操作上的難點。

需要考慮現實題材的風險問題,相對電影來說,傳播度更廣的劇集,在一些話題上是更加敏感的,這就對創作者的選題能力、內容處理能力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可以看到目前一些處理現實題材的方式,比如與當下拉开時間跨度,《漫長的季節》主要故事线是1997、1998和2016年;又比如選擇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山海情》《大江大河》是主旋律視角,而《漫長的季節》是以懸疑故事帶出的現實話題。

選題方面,則要考慮能影響更多受衆群體的“弱者共鳴”。在目前的待播劇中,有些作品或許能從中找到機會。

近兩年愛奇藝會有根據經典IP翻拍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以鐵路幹警題材的《南來北往》等;騰訊視頻以兩代護林員故事串聯的《父輩的榮耀》、非一线城市女性奮鬥故事《故鄉、別來無恙》等;以及優酷的高考題材劇《鳴龍少年》等。

如果制作上不出問題,類似選題或許會有擊中“弱者共鳴”的可能性。在當前的市場受衆和傳播模式等具體環境下,這或許可以爲劇集創新、尋找觀衆興奮點,提供一種思路和答案。



標題:《八角籠中》《孤注一擲》暑期電影連爆,劇集行業是否有借鑑空間?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534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