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本來產於各地,各有特色,沒有統一的香型。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時,才提出以香型分類的概念,經過了一周時間的討論,擬定了濃香、醬香、清香、米香和其它香型的感官評語,辛海庭先生是主要起草人。以後又陸續增加了特香型、兼香型、豉香型、老白幹香型、芝麻香型等十來種香型,據辛海庭先生說,香型的提出,是由於不同香味的酒沒有辦法放在一起評,香氣大的總是蓋住香氣小的酒,爲了品評方便,依照香味大體上分爲五大類,以便於品評排位。

香型的提出,確實促進了我國白酒業的發展,此後,還曾經組織相同香型的酒廠搞過協作活動,進一步促進了釀酒企業的大型化和規模化。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很多消費者把香型當成品質的代名詞了,當五糧液風靡全國時,大家就以爲濃香型好,都跟風模仿,導致濃香型白酒達到80%的市場佔有率,後來茅台酒改變營銷策略,又衝上來了(有段時間茅台的知名度曾下滑),不少地方又在模仿茅台生產醬香型的白酒。按現有的香型分類方法,實際上也破壞了白酒本身的多樣性,所以,釀酒業中有人主張廢除香型,也有人主張放开香型,讓酒廠自己隨便定。

白酒香型只是標識出白酒香味的類型,而且這種類型的歸納,還應該說是不太准確的。另外,白酒香型跟白酒的品質沒有關系,同樣是濃香型的酒,它包括有優質酒也有普通酒;同樣是清香型的酒,也是既有優質酒也有普通酒。清香型酒中的優質酒和濃香型、醬香型酒中的優質酒在品質、水平上是一樣的,所以,香型和品質是沒有關系的。

現在,勾兌技術發展迅速,導致用食用酒精兌水、食用酒精兌香料,也能調出來類似的一些香型。所以,食用酒精兌水、兌香料的這種勾兌的普通白酒,肯定品質是不好的,無論它勾調出來的是濃香型酒還是醬香型酒,都不如純糧固態發酵的酒好。所以,香型是可以勾調出來的,它代表不了品質,但是很多人把香型誤認爲是品質的一個代表,這是一個認識誤區。



標題:白酒香型不是酒品質的代名詞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81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