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飯桌上有着一種獨特的酒文化,飲酒敬酒都有一套講究,喝酒不但助興還能增進感情。雖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親”,但事實上飲酒不僅是市井之輩的喜好,很多文人雅士相聚時,也會推杯換盞,斟酌幾杯。

唐朝詩人王維在送別朋友出使邊疆時就寫下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可見飲酒是是人們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而在我們熟知的武松打虎的故事中,酒被看作是豪氣、勇猛的象徵。那號稱“三碗不過崗”的酒被武松連喝十八碗,到底相當於今天的多少度呢?

提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說一說我國古代的釀酒技術了。我國最早釀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大汶口遺址中曾經出土過完整的釀酒工具和酒具,但是那時是如何進行釀造以及釀出的是什么樣的酒都不得而知。

夏朝出現了第一位有記載的釀酒大師杜康,《說文解字》中寫道:“杜康始作秫酒。”他是黃帝時期的一位大臣,負責管理糧食。因爲古代儲存技術不夠先進,經常出現糧食在梅雨季節發黴的情況。杜康在探尋更加合理的儲存方式時,把高粱(即秫)藏在了樹洞裏,卻無意間釀出了酒。

這種酒其實和甜酒無異,酒精度數很低,完全可以當作飲料喝,但是因爲氣味清香撲鼻受到人們的喜愛。到了南北朝時期,釀酒技術精進了不少,人們也掌握了酒曲的制作方法,《齊民要術》中就有相關的技藝記載。

展开全文

酒曲釀酒的原理就是利用酵母菌的發酵產生酒精,但是我們都知道,當水中的酒精濃度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的活動就會受到抑制作用,酒精含量很難再提高。所以,用酒曲制造出來的酒,度數一般也就在10%到18%之間。

從李時珍的文字記載中可知,我們現在常說的高度數白酒,是到了元朝之後才开始出現的。釀酒商們爲了得到度數更高的酒,曾經想過用酒代水再對糧食進行發酵,但是發現並沒有用。後來就想出了將釀好的酒進行蒸餾的方法,除去部分水分後,得到的酒可以達到50度左右,在當時被稱爲“燒酒”。

而《水滸傳》描寫的是北宋年間的故事,按照這個時間去推算,武松所喝的酒應該是酒曲制造後並未進行蒸餾的,估計度數不超過20度。而那時候酒館裏盛酒用的碗通常是黑瓷碗,口徑大但是不深,一碗大約二三兩酒。

如果連喝十八碗,就是5斤左右20度的白酒下肚,換算成現在的50度白酒,也有將近2斤,恐怕換你也喝不完。先不說有的人一杯酒就倒,即便是會喝酒的人,普通人喝完半斤也得臉紅脖子粗了。想要喝完還能保持清醒去打老虎,這酒量真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

不過武松打虎的故事雖然讓人感慨他英勇異常,但是喝這么多酒並不是一件好事。小酒怡情,酗酒可就會傷身了,所以喜歡喝酒的朋友們也一定要適量。



標題:武松打虎前在景陽岡喝的18碗酒,相當於現在多少度?換你也喝不完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3586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