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國慶檔有點冷。

截至目前,總票房才突破27億。

除去特殊的22年,21年這個成績是43.89億,20年是39.67億,19年是44.66億。

近5年最冷國慶檔,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經歷過最強暑期檔後,國慶檔的疲軟其實是意料之中的。

一是疫情三年後,大家的錢包癟了,看電影成爲可有可無的選項。

二是很多人憋了三年,想出去看看,國慶節成爲出遊的好機會,很多人沒時間看電影,節後反而會出現一波觀影熱潮。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經濟下調的大背景下,大家也變得更加理性。

我們已經不再迷信某個電影人,而是更看重電影本身的質量。

展开全文

比如今年國慶檔,張藝謀和陳凱歌兩尊大神狹路相逢,話題性並不強。

《堅如磐石》遭到大量刪減,《志愿軍》題材略顯老套,兩部電影的票房也沒有大爆。

同樣,开心麻花曾經是一塊金字招牌。

過去幾年他們拍的電影質量一言難盡,國慶檔裏,《好像也沒那么熱血沸騰》其實拍得不錯,嚴格來說這都不算开心麻花電影,但因爲有衆多麻花演員出演,觀衆反而不买账了,票房剛過1億。

還有《前任4》。

前兩部不溫不火,第三部憑借結尾和主題曲狠狠出圈,收獲票房近20億,成爲經典IP。

第四部的質量其實比前三部要好,但內容深刻了,評分反而下去了。

而且這幾部新片整體口碑一般,多集中在豆瓣6到7分,票房集體遇冷,也就不足爲奇了。

不過,滄海橫流,盡顯英雄本色。

在這個國慶檔小年裏,劉德華定律反而得到了再一次的應驗。

由他監制並主演的《莫斯科行動》,在一衆新片中,走出了獨立行情。

有人說,不對啊。

《莫斯科行動》上映10天票房只有4.3億,豆瓣开分7.2分,很快跌到了6.7分。

票房排第4,口碑排第3,《莫斯科行動》是標准的“平平無奇”,哪裏獨特了?

獨特在,它的低开高走。

《莫斯科行動》海報上的口號是“兇猛發車”,但它啓動得有點慢了,其他片都是28日上映,它遲了一天才上映。

別看只有一天,先手優勢全都丟掉了。

上映後,它的排片一直上不去,前7天的排片一直沒有超過15%,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這部影片已經上映了。

但在低排片的情況下,它卻打了一波漂亮的翻身仗,連續5天拿到了上座率第1名,票房雖然不高但也沒有被遠遠甩开。

很多網友評價,本以爲《莫斯科行動》是國慶檔湊數的,沒想到是看得最爽的一部。

目前國慶檔已經結束,《堅如磐石》雖然拿到了票房冠軍,但並非一騎絕塵,其他影片都出現了後勁兒不足的問題,只有《莫斯科行動》還存在變數。

這個變數就是劉德華。

劉德華從藝40多年,這幾年又开發出了新的武器。

他現在當然不像沈騰、吳京、易烊千璽一樣,自帶10億+的票房buff,但他有自己的基本盤。

在排片不高,電影質量及格的情況下,劉德華的電影依然能吸引一大批路人觀衆。

他們或許不是老劉的擁躉,但就認他這塊金字招牌。

他的電影甭管开局如何不順,一定能穩定在5到10億。

香港除了周星馳,沒人能辦到。

這就是劉德華定律。

在電影大年的時候,一部電影動輒三五十億,劉德華定律就顯得平平無奇。

但當遭遇電影小年,比如這一次的國慶檔,劉德華定律的可貴之處就體現出來了。

就像他的自我評價那樣:“我不貴,自帶投資,還很實惠!”

劉德華定律上一次顯現的時候是21年的春節檔。

那一年神仙打架,《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煥英》打得不可开交。

劉德華主演的《人潮洶湧》比這一次的《莫斯科行動》還要慘。

排片佔比不到10%,最低的一天被壓縮到了2.9%,上映4天票房沒有過億,幾乎是撲街預訂了。

連劉德華都感嘆自己從藝40年,沒打過這么艱難的仗。

《人潮洶湧》口碑不俗,豆瓣开分高達7.6分,但作爲一部電影翻拍是硬傷,很快就跌到了6.5分。

它的票房走勢、口碑走勢,和《莫斯科行動》非常像,接下來就是劉德華定律顯靈的時候。

當年春節過後,春節檔的大蛋糕被陳思誠和賈玲瓜分殆盡,這時候《人潮洶湧》开始進場收拾殘局。

它的排片量不斷上漲,第28天才漲到了巔峰的18.0%。

它的票房前10天只有2.75億票房,後面一個月磨了近5個億。

最終7.6億的票房雖然不算大爆,但已經是個小小的奇跡了。

不出意外,這一次的《莫斯科行動》,基本也會重現一次劉德華定律。

連續一周的低迷後,《莫斯科行動》的排片已經提到了15.3%,上座率依然堅挺,黑馬之姿初步顯現。

我們做個簡單的算術題,《莫斯科行動》前10天的票房會在4億+。

根據《人潮洶湧》的票房走勢推斷,《莫斯科行動》最終的票房6.6億是保底,拿到8億是正常表現。

如果後期宣傳得當,磨到10億+,甚至把《堅如磐石》挑落馬下也絕非癡人說夢。

問題來了,《莫斯科行動》爲啥在前期掉隊,卻能在後期逆襲呢?

原因就是前期的宣傳出了問題。

更具體地說,它的宣傳重點出現了偏差,造成了貨不對板。

《莫斯科行動》最初的宣傳重點是文戲。

從上映前發布的預告就能看出,一群人在火車上聚集,且個個心懷鬼胎。

觀衆的期待是,這是一部“東方快車搶劫案”,片中充滿了人性的纏鬥和博弈。

再看演員表,劉德華和張涵予,我們瞬間會想到20年前的《天下無賊》。

巧合的是,兩部片裏兩人都分別飾演反派和警察,那么觀衆就會根據錨固效應認爲,《莫斯科行動》就是一部《天下無賊2》。

其實《莫斯科行動》改編自1993年真實發生的國際大劫案,是一部刑偵紀實片,並沒有那么跌宕起伏。

導演邱禮濤是香港著名的不會拍文戲,只會拍火爆動作戲的導演,這就決定了這部影片不可能以文戲見長。

片方前期一直在宣傳這部影片“深不可測”,直到上映前才把《莫斯科行動》改成了《93國際列車大劫案:莫斯科行動》,就是爲了修正這種宣傳的偏差,但爲時已晚。

影片一开始,都沒有前戲鋪墊,劫匪就跳上了K3列車。

我們期待的多方博弈的戲碼沒有出現,綁匪就是簡單粗暴的搶劫,甚至還有一場露骨的強暴戲。

這看得人一頭霧水,2個小時的電影,你一开場就搶劫完了,觀衆看個啥?

在前期宣傳時,片方以劉德華爲賣點,發布了他很多復古的劇照。

皮夾克、牛仔褲,堅毅的眼神,拉風的發型,讓人夢回《天若有情》,時間也剛好對得上。

但走進影院後,你會失望地發現導演對於90年代的還原十分膚淺。

那些舊時代的布景顯得十分浮誇和虛假,就像一個空殼子。

邱禮濤對90年代的北京的理解,就是崔健、竇唯的音樂,喇叭褲、北京公安還有迷茫躁動的人群。

對剛剛解體後俄羅斯的理解就是俄羅斯民謠和廣場上拉手風琴的大叔。

影片中大量使用懷舊BGM,體現了導演對文戲處理的捉襟見肘。

觀衆沒有看到太多新鮮的東西,看到的就是一個套了殼兒的港片。

不誇張地說,把這個所謂的國際大劫案挪在香港的皇後大道上,劉德華不變,把張涵予、黃軒換成古天樂,劉青雲,把片名換成《拆彈專家3》,完全不違和。

對這種貨不對板的行爲,皮哥看得很惱火,看了半個小時後一度想離場。

幸虧我繼續坐了下來。

因爲在簡單交代了背景後,正反派雙方已經就位,接下來就是大量的打鬥戲、槍战戲和爆炸戲。

而這就是邱禮濤最擅長的,也是他拍得最扎實的部分。

打鬥戲打的是拳拳到肉,槍战戲战得是心驚肉跳,爆炸戲炸得是血脈僨張。

他們爲什么一言不合打起來,如何巧使手段把壞人抓住,看完後你已經記不起來了。

只記得一幫人突突突,你腦子是嗡嗡嗡,只剩下好看二字了。

你很難想象,在一部講述中俄大劫案的片子裏,竟然重現了昔日老港片的榮光。

用一句網友的評價就是,《莫斯科行動》把錢都花在了能看見的地方。

其實影片在文戲部分有很多可以精進的部分。

比如黃軒飾演的大反派有點氣場不夠,且用力過猛;

劉德華的反派如果一黑到底會更好看,但被強行洗白;

張涵予、文詠珊的角色都太過臉譜化,可以深挖。

但導演顯然沒打算在文戲上使勁兒,交代完背景,拿着錢騎着摩托,上去幹就完了。

沒錯,它不是什么刑偵紀實片,就是一部純粹的港式爽片。

這種觀感像極了林超賢的《紅海行動》。

這些香港導演不了解內地的風土人情,號不准內地觀衆的脈,那就取長補短,不擅長的地方略過,擅長的地方拿出香港匠人的精神做到最好。

劇情可以白开水,人物可以很單薄,但一定要拍得好看。

劉德華是這部片的監制,這種務實策略是他個人意志的一種集中體現。

《莫斯科行動》想要票房逆襲,就要解決貨不對板的問題。

接下來他們要調整宣傳策略,把重點放在“爽”這個字上。

文戲不行,就別提文戲和演技。

復古和懷舊不過關,咱就別班門弄斧。

劉德華是張王牌,那就要趕快打出來。

片方應該很直白的告訴觀衆,這是一部爽片,一部劉德華主演的爽片。

故事不一定精彩,但大場面一定好看,表演不一定精致,但造型一定帥。

《莫斯科行動》這樣一部港式爽片,有劉德華這張王牌,只要找到它的受衆,在整體大盤偏冷的國慶檔,它是有10億票房空間的。

劉德華定律將再一次應驗。

老劉也告訴我們,電影市場固然需要精品,但更多的還是口碑一般的作品。

票房大賣固然讓人振奮,但旱澇保收也是一種能力。

劉德華已經退出一线演員的行列,但依然會有固定的受衆愿意去捧場,一部電影只要帶“劉德華”三個字,依舊可以獲得不錯的市場回報。

就像劉德華自己,從藝40多年,論唱歌,他不是第一,論演戲,他不是頂級,論長相,也有很多男星和他媲美。

但他扎扎實實,揚長避短,千年老二最終成爲娛樂圈的常青樹。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標題:別急,“劉德華定律”又應驗了!《莫斯科行動》的後勁,才剛釋放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4110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