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評彈表演藝術家蔣雲仙因病去世,享年90歲。蔣雲仙曾任上海市長徵評彈團副團長、上海市曲協副主席,擅長單檔說表,說、噱、彈、唱運用自如,因《啼笑因緣》深受聽客喜愛。在70年舞台生涯中,她逐漸形成獨特的“雲派”表演風格。

1933年2月,蔣雲仙出生於江蘇常熟,幼時母親離世家道中落,14歲的時候被送到蘇州學評彈,她憑在舊貨攤上淘來的《啼笑因緣》唱本,輾轉碼頭,賣藝糊口。

1951年,蔣雲仙在上海拜姚蔭梅爲師。當初學藝很困難,在師父家中除了學藝之外大多數都是幫着師母幹活,後來也經常偷師學藝,但是也因此受到了師父的懲罰。然而在這種學藝環境之下她竟然在一年時間之內會了三弦、琵琶和說唱,而這主要是因爲她的天賦和刻苦。

展开全文

蔣雲仙老師擅長單檔說唱,多調多用,被譽爲“什錦唱腔”,善於模仿各地方言與說唱藝術,塑造的角色生動逼真、活靈活現。她吸收能力強,嗓音圓潤樂感好,能熟練演唱各種流派唱腔。盡管她首創了一部書裏唱各種流派唱腔,但她仍未滿足自己的“什錦唱腔”,進一步在說表上下功夫。

其經常演出的劇目有:《啼笑因緣》、《將軍逼婚》、《逛天橋》、《家樹聽歌》、《野火春風鬥古城》等等。她演繹的《啼笑因緣》在上海人民廣播電台連播半年之久,名噪一時。

長篇彈詞《啼笑因緣》最初由姚蔭梅在張恨水的同名小說和陸澹庵的蘇州彈詞本的基礎上,根據時代和書情的特點改編和革新而成,後經蔣雲仙的繼承發展,並借鑑話劇、影視等表演元素。“一人多角”的精彩演繹,使之成爲20世紀80年代家喻戶曉、備受青睞的長篇書目。

1994年,蔣雲仙在金山石化薈萃園連演30天《因笑姻緣》,吸引衆多聽客。蔣雲仙對後輩悉心輔導,對評彈愛好者同樣傾囊相授。她曾說,業余評彈和專業演員相輔相成,哪裏有三弦和琵琶聲,哪裏的書場就會興旺,票友對評彈發展起着積極的促進作用。她認爲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業余票友和學生身上最值得。

1986年6月,國際布萊希特研討會在香港舉行,蔣雲仙表演《啼笑因緣·逛天橋》。她先學雞啼犬吠,接着表演書中各色人物的形體動作、音容笑貌,忽而跳進角色神情動人,忽而跳出角色評述剖析,博得全場掌聲。由於演出與講解十分成功,黃佐臨風趣地對蔣雲仙說:“你在演出的時候,同時有九只照相機對准了你。”

蔣雲仙注重創新,善於博採衆長。她曾說過:“女單檔不僅要說噱彈唱演,生旦淨末醜樣樣都會演,更必須要有好的體質。還要學會多種方言,會唱各種流派。” 85歲時,她唱《舊貨攤》仍舊中氣十足,令人欽佩動容。

蔣雲仙老師一度是評彈界的領軍人物,尤其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她的評彈作品十分受歡迎,並且還曾經擔任上海長徵評彈團副團長、上海曲協副主席。

晚年蔣雲仙旅居海外,仍在多倫多電台說《啼笑因緣》。她還進行評彈南北方言和中外語種的雜交試驗:聽客是北方人,就用東北話、山東話、普通話;聽客如果是高鼻子、藍眼睛,就學用英語出噱頭、表演。她對於評彈藝術的傳播也是發揮了重要作用。

蔣雲仙本來已定好機票將於下周二返滬,次回來,本就准備不走了,女兒幫她花橋的房子都租好了。奈何她竟走得如此匆忙。

聽聞噩耗,蔣雲仙的愛徒盛小雲悲慟不已,她在朋友圈貼出和恩師的昔日合影,並寫下:“此生有幸和先生結下師生之緣,點點滴滴往日如昨猶在眼前……”常年演出蔣雲仙的長篇彈詞《啼笑因緣》,盛小雲在傳承過程中獲取靈感,挖掘原著未盡的故事线,聚焦深情又癡迷的何麗娜,打造評彈《啼笑因緣》新篇《娜事Xin說》。面對爭議,正是恩師的支持、鼓勵和“撐腰”,新作才得以問世。

最後祝愿蔣雲仙老師一路走好!



標題:又一位著名表演藝術家去世,享年90歲,代表作《啼笑因緣》曾連播半年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353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