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查看視頻☝☝

扁食

文/李學明

俗語說:好喫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着。小時候,能喫到餃子那是很奢侈的事。

餃子在我的老家叫小包,更多的是叫扁食。

展开全文

扁食只有在春節、破五、元宵節、冬至還有五月十三裏才能喫到。冬至喫扁食母親說這叫捏耳朵,五月十三喫扁食是因爲這天關老爺單刀赴會,民間流傳這一天包扁食爲關老爺壯行。這一天包扁食的是比較講究的人家,一般人家也就省略了。

扁食是春節裏最主要的飯。大年三十晚上喫扁食,大年初一也是喫扁食。

三十晚上的扁食是很講究的,再拮據的人家,三十也要喫上一頓扁食,即是素餡的用三合面包的也可以,一家人總要喫上一頓扁食,這才叫過年。所以初一拜年時,在街上見了上歲數的人除了說過年的話外,還要問一聲,喫了一碗不?喫了一碗,就是指的扁食。新的一年老人又長了一歲,能喫一碗扁食說明了他的飯量好,預示着老人家健康長壽。

李學明作品丨《天增歲月人增壽》

三十晚上的扁食,母親總是在餡裏攪拌上一分錢、二分錢的硬幣,還有炒花生米。喫扁食時,誰喫出來硬幣誰就能發財,誰喫到花生誰就是新的一年裏最有福的人。所以在年夜飯裏,誰能喫到包有硬幣或花生的扁食,那真是激動不已,以爲自己就是最有福的人了。

李學明作品丨《爆竹聲裏天下春》

自古以來,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過年是一年當中最最重要的節日。天下的遊子即使在天涯海角,在千裏萬裏之外,但凡能脫开身的,都要趕回老家,所以在中國大地上,每年自臘月二十三前就开始的仿佛人口遷徙似的歸鄉大潮,使得中國運輸業裏有了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現象——“春運”。這些歸鄉大潮裏的千千萬萬遊子,回到故鄉,回到父母的身邊,最要緊的就是爲了三十晚上與父母喫上那頓年夜飯,團圓飯,這頓年夜飯的分量太重了,它承載了太多的祝福與心愿,它有着非常的意義,這頓年夜飯在我們魯西老家,喫的就是扁食。

李學明作品丨《故鄉除歲圖》

三十晚上的這頓扁食是要搶時間的。老家的風俗說,誰家扁食下的早,誰家來年就過得好。所以,大概三點來鐘就能聽到鄰居家下扁食的鞭炮聲。所以常常見到忙碌的母親剛剛拾掇好中午的鍋竈碗筷,未等喘息就忙着支上大案板去弄菜和面。此時,祖父、父親還有我的幾個姐姐都一起下手幫忙。我則早就把一盤二十八個頭的爆仗掛在大門口的樹枝上,手裏拈着燃着的香頭,心裏激蕩着一股按捺不住的興奮,兩眼盯着站在廚房門口的五妹在母親把扁食一下進鍋裏的那一瞬間給我的示意,我便點着了爆仗。

李學明作品丨《除夕》

初一大早喫的還是扁食,母親說初五之前不能“動生”,因此這頓扁食要在三十下午包出來准備好。此時的母親悄悄地端來偏食,悄悄地點着柴火,悄悄地拉風箱,一切動作都是小心翼翼的,母親說:“今天列祖列宗和各路神仙都回到人間過年,這樣才是對他們的恭敬”。

李學明作品丨《年年吉瑞》

在明亮的燭光裏,母親麻利地把煮好的扁食一碗一碗的盛好,熱氣騰騰地端到桌上,囑咐我們只管喫扁食,不要大聲說話,更不要說不吉利的話,不要去开大門,不要碰剪刀,不要掃地,不要倒尿盆。此時我們真的不敢大聲說話,凡事都是靜悄悄地去做,彼此都被那種又激動又興奮又神聖的氣氛籠罩着。

李學明作品丨《新年清供圖》

母親待我們喫完了扁食,就把碗筷迅速地收拾好,並把余下的扁食放進鍋裏,小心地蓋上鍋蓋,還在竈下培好余火。關上廚房門,便匆匆忙忙往院子裏撒上芝麻杆,在家堂下鋪好苫子。剛去开了大門,便湧進來一波挨一波拜年的莊鄉。

李學明作品丨《五福臨門》

等我與本服裏叔伯兄弟們串遍村子磕頭回來,太陽已經出來老高。此時肚裏已是飢腸轆轆。母親便把蓋在鍋裏的扁食拾出來,那扁食熱氣騰騰又軟又香,比剛出鍋的還要好喫,那種味道至今令人難忘!

李學明作品丨《元春开美景》

扁食是中國人獨特的美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結晶,也是沉澱在中國年文化裏的重要符號。他給我的童年,給昔日的清歡歲月留下了太多的記憶與回味。

李學明作品丨《豐年》

如今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扁食已成了普通百姓家很普通的家常飯。但在魯西老家,春節的年夜飯依舊還是扁食。

李學明作品丨《太平升象》

此時的扁食已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果腹,而是一種回味、一種印記、一種情結、一種象徵、一種崇拜,一種年文化的圖騰。



標題:名家話春節丨李學明:扁食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7994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