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fancy

關於“賈玲牛逼”這句話,不知道在這幾天說了多少次了。

她的電影《熱辣滾燙》無論是票房口碑熱度,還是討論度等各個方面,都已經達到了同期電影無法觸及的高度。

目前賈玲所創造的奇跡,不只是在電影圈裏,乃至導演界裏,它都屬於嘖嘖稱奇的程度。

對於《熱辣滾燙》取得現在的成績,相信女性觀衆獲得的感觸更多更深。

因爲這部電影不只是單純在講述減肥,它告訴所有女孩拒絕討好其他人,取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展开全文

尤其是電影講述女性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更讓女性觀衆感同身受。

就拿樂瑩被燒烤店老板騷擾這個事來說,以往很多國產電影裏,如果出現類似片段,無外乎都會將鏡頭對准受害者。

但賈玲不一樣,她作爲女導演,更容易會站在女性的角度上設身處地的想事情。

所以她的電影《熱辣滾燙》,面對男性的騷擾,除了有一個鏡頭聚焦在樂瑩逐漸握緊的拳頭上,所有畫面都放在了那張騷擾男的臉上。

看着鏡頭慢慢遞進在那張令人作嘔的嘴臉,觀衆仔細認真的審視着他的醜惡。

無聲的指責,更加震耳欲聾。

賈玲很會拍,她知道相比於同情受害者,激發觀衆對加害者的憤怒,才會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事件的本身。

更爽的地方還在於,樂瑩面對騷擾,她沒有在對方走過來的時候後退。

鏡頭上一秒放在她握緊的拳頭,下一秒那張惡心的臉就被樂瑩打出黑屏。

這一刻,女性觀衆從心到身外是爽的。

她們能夠感同身受,樂瑩被騷擾時的無助害怕惡心這一系列無法言說的情緒,同樣反擊也是她們有且僅有最想解決的方式。

可以說賈玲在電影裏面對女性困境,絕對細膩的處理方式,是電影取得高票房的關鍵。

反觀同期的張藝謀,在賈玲的對比下,再次變得晚節不保了。

賈玲和張藝謀同樣是拍性騷擾片段,前者處理妥當,沒有一處毛病可以挑,而後者滿滿的男凝,讓女性觀衆看了渾身不適。

《第二十條》裏很明顯有一段,趙麗穎飾演的聾啞人郝秀萍被性侵的橋段。

好家夥,看這一段有多少觀衆血壓飆升?

要知道郝秀萍一家本身被惡霸欺負的不成樣子,屬於電影裏唯一一處沒有喜劇點的地方。

看他們的故事,觀衆的心全程就沒有放松過。

然而,誰又能想到鏡頭還特地對准郝秀萍被凌辱時的細節。

包括不限於郝秀萍那張傷心欲絕的臉,兩條大白腿在空中無助甩了又甩,最後出來時郝秀萍吊帶貼着胸搖搖欲墜的畫面......

另外,阿如那扮演的惡霸走出屋裏,臉上滿足的表情和他整理褲腰帶的動作。

這些全部加起來,都是構成觀衆血壓上升的關鍵。

不是說這樣的橋段不能拍,反而是鏡頭該怎樣妥善處理屬於重中之重。

讓觀衆的情緒得到一個正確的疏導,是導演在宣揚內容時,也要做到的能力。

很顯然,張藝謀沒這么做。

他將鏡頭幾乎都懟在了受害者身上,那他的視角就是施暴者。

這無疑會讓一些觀衆,尤其是男性在觀看其中,不僅對受害者產生不了同情,反而激發了內心壓抑的性癖。

上面說的張藝謀再次晚節不保,正是因爲他愛將褲襠裏那些事,放到一個宏大的背景,類似的操作已經不是一兩次了。

離得近一點的有《滿江紅》和《堅如磐石》,這兩個有的女性被凌辱,鏡頭特地對准了她們衣服被撕破和臉上絕望的表情,有的則被嚇尿,非得來一段幾秒的特寫。

觀衆實在不知道這段鏡頭所表達的意義是什么?

多給一些施暴者鏡頭,難道過不了審?

越來越多女性受虐的鏡頭,除了讓觀衆共情憤怒,它還能帶來什么?

這種被導演按着脖子鞭打強行喂飯的不爽,是時候該結束了。

可惜,看張藝謀的電影,注定無法忽視這樣的鏡頭。

再往遠了說,張藝謀那部《金陵十三釵》,可以說是他男凝鏡頭標榜電影了。

這部電影還被外國人戲稱是“處女保衛战”,張藝謀爲了投國際大獎,應和白男的審美,硬是將裏面教父這個角色原型,從女改成了男的。

還原歷史沒錯,裏面大量日軍qj我國婦女的場景,也毫無疑問無比真實。

然而,就算是在觀衆爲了銘記歷史,強忍着看下去,但不理解的是,男主作爲正義一方居然還曾有過變態的想法,如果他的原型是女性,那么張藝謀改成這樣,到底是爲什么?

本身就是一個很有家國大義的電影,但張藝謀總是通過表現女子的性感風情來吸引眼球。

接二連三挑战觀衆的底线,張藝謀將該何去何從?

不可否認,張藝謀曾經作爲國師,僅僅是08年那場宏大的奧運會盛宴,就讓全世界的人見識到他高級的審美觀。

後來冬奧又是他蒞臨指導,再次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的美。

但另一方面,他無法共情女性,拍戲總是以受害者來凸顯加害者可惡,嚴重的古板男凝思維呼之欲出。

長此以往不改掉這樣惡心的拍攝角度,他注定會被電影圈所淘汰。

畢竟,女性觀衆往往在影院裏佔主導地位。

當電影既不能爲她們公平公正講話,甚至還反過來抹黑,豈能會獲得相應的尊重?

就算張藝謀不和賈玲對比,和同性放到一起,他的思想也還是輸了。

當年,一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橫空出世,不知道爲多少觀衆帶來了童年陰影。

這部劇不僅是男導演,他還很會將鏡頭着重聚集在施暴男的臉上。

不要說小孩子了,一些大老爺們兒,曾隔着屏幕外,都能感受到家暴男的猙獰與恐怖。

飾演家暴男的馮遠徵老師,演完這部劇以後,不僅被岳父一家質疑,一出門就會被現實裏的觀衆破口大罵。

甚至時隔多年過去,馮遠徵塑造了無數角色,觀衆還是對他所飾演的家暴男角色記憶猶新。

在訪談裏他溫柔儒雅的人設,也曾一度讓觀衆覺得是他演出來。

能讓觀衆對馮遠徵ptsd,導演絕對功不可沒。

他讓觀衆好長時間看到馮遠徵都有不適感,但這強化的是對家暴的反感,它和演員個人無關。

觀衆嘴上罵着馮遠徵,實則從另一方面講很認可他的演技。

到這裏,這部劇已經成功了。

它宣揚出了該有反家暴內核,觀衆對擇偶的警惕心肉眼可見有上漲。

如果換做張藝謀去拍,可能觀衆只會記得梅婷那副被馮遠徵打得鼻青臉腫的臉,小媳婦被糟蹋,以及被變態控制的可憐兮兮樣子。

到最後大家除了心疼可惜女主,剩下對家暴內核討論少之又少。

因爲根本沒多少鏡頭照在家暴男臉上,可能還會出現“你怎么證明女主就是被丈夫打的”智障言論。

就算拋开張藝謀被女性男凝的不適詬病,《第二十條》也還有沒能留住女性觀衆的地方。

因爲它裏面有一種情節,即無法推動劇情進展的無力感。

比如電影爲了增加搞笑環節,會把馬麗扮演的妻子,塑造成一個胡攪蠻纏的形象。

她會每天靠一些蛛絲馬跡推斷老公出軌,質疑老公,甚至不斷影響他很重要的工作。

這其中可能會有一些小品成分讓觀衆發笑,但整體對電影的核心表達基本沒有任何作用。

看完觀衆只會疑惑,剛才這一幕是爲了幹什么?

反觀《熱辣滾燙》的劇情,簡直就像減肥後賈玲的身材一樣緊實精悍。

全片你找不到一句廢話,甚至每一秒留白都是高光。

最精彩的最後一幕,昊坤等在拳擊比賽門外,說要帶樂瑩去喫牛蛙。

樂瑩簡略回答:“改天吧,看心情。”

一個“帶”字,把前段時間《芭比》裏,“肯”需要唱兩首歌,才能表達出的油膩盲目自信又有點破防男樣子,體現的淋漓盡致。

而“改天吧,看心情”這么一句簡短回復,就可以概括《芭比》在電影最後關於陰道和婦科病那一大串理論。

一問一答下來,簡直可以稱之爲中國人獨有精煉含蓄表達。

以賈玲的思維能力水平,國內一些所謂的大導,確實不配成爲她對手了。

相信賈玲最後可以站到國際舞台上,不僅是在爲國發光,更是會爲身爲女性導演熠熠生輝着。

你覺得呢?



標題:同樣是拍“性騷擾”,賈玲僅靠一個鏡頭,徹底把張藝謀原形逼出!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8283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