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電影節的“回鍋肉”

文/ 龐宏波

讓青年導演“回家”。

在這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有很多溫馨的場面。在創投頒獎的最後,顧曉剛、徐磊、楊子、白志強、李璞五位曾經從北影節創投出發的導演回到了台上,在各自代表作品海報上寫了一句鼓勵所有參賽者的話。

今年,北影節提出了“回家”的主題。但同認知裏創投“回家”不同的地方在於,北影節並不只是希望做一個“避風港”,讓青年影人反復在參展——創投——參展的階段裏循環,而是希望通過體系的完善和經驗的傳導,讓電影節成爲一個“造血機器”。

曾經從北影節創投走出去的導演們帶着自己的“代表作”歸來,這本身就是激發新一代青年影人最好的“名片”;而走入市場的青年影人也可以帶着自己的新的代表作參加電影節其他單元的評選,爲青年影人提供了“二次曝光”的機會。

電影節本身的功能就是一個“選人”和“選作品”的平台,如果電影節能夠改變“送出去”的單一通道,希望選出來的人才和作品最終完成產業閉環再“選進來”,那么電影節的功能就無疑發揮到了最大。

1

十年間,從“十萬塊”到“十萬種可能”

對於青年影人的扶持體系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完善。

展开全文

今年,北影節舉辦了一場項目創投青年影人分享沙龍,把從北影節創投走出去的青年影人稱爲“學長”。

參加第八屆創投並且順利拍出《春江水暖》和《草木人間》的導演顧曉剛表示:“我是第八屆創投出來的,這次回來和以前有很大不一樣的體會。比如說昨天有WIP的扶持,我當時看到一個個的獎項和資金的頒出,好像一下子能夠幫助到整個電影進入後期階段。但是我們那會沒有WIP的單元,頂格也就是創投10萬。”

在短短六年的時間裏,這足以體現出北影節創投層面的成長。在過去十三年時間裏,北影節一共接受了超7000個報名項目,超過200個項目在創投獲得榮譽,其中已开拍和上映的項目也超過了40個。

如今的北影節創投不同完善自身的服務體系。首先是給予了不同階段項目更有效的扶持。除了劇本類的評選,制作中項目也可以在創投環節找到相應的資源和資金對接。尤其是今年首次引入“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對創投項目提供了更多元的資金幫助。

其次,北影節創投也希望能夠“直面市場”,從初審到復審再到終審路演,創投都是不斷通過產業視角來幫助項目成長。尤其是終審路演邀請張冀擔任北京市場藝術總監以及去年就設立的由一线制作公司組成的“首席制作人”,都最大可能幫助創投項目落地而不僅僅是評選。

另外,今年北影節市場放映首次引入單元概念,特設“市場潛力單元”“官方推薦單元”“項目創投青年影人單元”。例如項目創投青年影人單元針對的就是已經有成片或者有片花的項目,通過直接的市場放映環節讓更多公司可以預約看片。而這一環節的影片對於自身的產業訴求也相對明確,例如《異鄉來客》的訴求主要是院线和新媒體的發行,但像《小洞天》則集中在後期制作的資金上。無論是前期的融資、聯合出品還是後期制作、宣發合作。

不同階段的項目有不同的訴求,市場放映就是爲這類已經有影像效果的影片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機會。

參加第八屆創投的顧曉剛導演表示,當時《春江水暖》也已經拍攝了一年多,實際上這部影片的產業訴求和劇本階段的創投項目其實有很大的差別。如果《春江水暖》是今年參與北影節創投,可能會是另一番天地。

2

新人“幫”新人

青年影人從i到e,是最大的變化。

曾經參與第四屆北影節創投的楊子導演,已經有8部導演作品。從《喊·山》到《我是馬布裏》再到《寵愛》、《龍馬精神》,不斷切換的題材和類型已經證明了楊子在產業逐漸扎根。

在沙龍分享當中,楊子坦言:“這次最大變化就是我覺得在所有創投平台新導演每年都有變化,從昨天的得獎盛況來講徹底完成了從i人走向e人的過渡。我們那屆導演都i的,說今年現場太燃了,頒獎典禮可以跑着上去,在台上嗷嗷叫,那種激情讓人看着太感動了,我們太老實了,在舞台上大氣不敢喘,非常拘謹小心翼翼的上台拿獎,現在的青年導演太可愛了,我覺得這是最大的變化。”

實際上在這一場“新人幫新人”的分享沙龍裏,走出來的“學長”還是通過自身經驗提供了非常多有價值的借鑑。

例如幾乎每一位青年導演頭提到了資金的困難。但更重要的實際上是九位“回鍋肉”分享了兩個更切實際也更緊迫的話題:

一是項目开發的“面子”問題,這是絕大多數青年電影人初期“內耗”的根本。《撥浪鼓咚咚響》導演、編劇白志強坦言:“窮是普遍的,沒錢也是普遍的,我就不講了。我覺得我最大的困難是它要面子,要跟自己的尊嚴打鬥爭。因爲作爲一個卑微的創作者,生活在像荒草一樣的環境裏,還想有尊嚴的做一個好作品,就很困難。”

在現場,同樣是青年導演的主持人的劉鵬也分享了自己的項目經歷。“有些時候進入創投,但是以怎樣的姿態做導演,這個很重要。我那個片子最开始創投的時候叫《彼此的時間》,是不是很高大上的名字?後來我改成《冒牌大哥》的時候,團隊裏面所有人都反對,因爲感覺我拉低了他們的格調。但是後來我也遇到白導相似的問題,我覺得就是一個冒牌導演拍一個冒牌電影,這樣想一切都會好。”

缺乏對於產業和市場的認知,在“自我”裏打轉內耗是大部分青年電影人遇到的最大困境。而走過市場彎路,通過自身經驗來及時爲青年電影人提供價值分享,這對青年電影人來說顯然非常及時。

二是路线選擇的問題,如何在藝術和市場之間平衡,這是青年電影人面臨的終極考驗。顧曉剛導演的處女作《春江水暖》獲得了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導演首作獎)提名,也是“影評人周”首部華語閉幕影片。而第二部影片《草木人間》入選第36屆東京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導演個人榮獲“黑澤明”大獎,成爲該獎項歷史最年輕獲獎者。而且目前院线公映,也收獲了破億票房。

顧曉剛坦言:“《草木人間》是我自己嘗試新的課題,或者常說的做電影和市場之間的平衡,因爲《春江水暖》主演也是我自己的親戚,和徐磊導演一樣。第二部,有了更大的資金,有了所謂的優秀演員老師們加入,也是我真正合作職業演員,包括第二部,其實也是在完成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想嘗試用另一套制作系統。”

而坦言自己在市場沒有驗證過的徐磊導演表示,希望不想走純電影節的路线。

“關於市場我自己也沒有驗證過,我就一部片子上映,票房不到一千萬,市場對我來說很陌生。但是我覺得既然托生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如果有很多觀衆看你的電影是好事兒。另外我也確實不想走純電影節的路线,讓外國人看看覺得你的電影拍挺好,因爲我也不知道他們是誰,我也不認識他們,我也不相信他們能夠閱讀懂我們的息怒哀樂,我還是想讓中國人看我們的電影。”

實際上在這場分享沙龍中,通過創投成功進入市場的導演除了繼續分享自己的經驗來幫助青年電影人避坑,少走彎路外,關於如何平衡市場、如何應對自身內耗,這對青年影人有一個正確的心態和姿態着極大的“普適意義”。

3

青年導演在“回爐”中成長

爲青年導演成長提供“二次曝光”的機會。

今年顧曉剛導演無疑是北影節最忙碌的電影人之一。導演的第二部作品《草木人間》如今在市場取得了非常理性的成績,而這部影片也成爲了今年北影節的开幕片。與此同時,拍攝了今年北影節的主題短片《故都春曉圖》。此外,作爲今年創投復審評委的同時還擔任了注目未來單元的評委。

北影節對於創投啓程的青年導演有着前所未有的關注。去年,參加第九屆北影節項目創投的徐磊也執導了第十三屆北影節主題短片《春日大訂單》。而多位青年導演通過北影節創投進入產業之後,也都被邀請回到創投擔任評委再度反哺。

而且從電影節的規劃上,第十屆北影節“中國青年導演崛起之路”的論壇,去年北影節還舉辦了“華語中小成本藝術電影的發展現狀及市場出路”主題論壇。今年,在青年電影人論壇、項目創投青年影人分享沙龍中也邀請了多位“舊友”回家。

當青年導演切換身份成爲“學長”、“評審”,某種程度上北影節爲青年導演繼續成長提供了新的平台。

此外,北影節在創投項目上除了“評獎”和“選人”外,市場板塊的不斷進步,在融資、宣傳、發行等各個環節爲影片提供更多維的幫助。而在獎項上,創投只是一個起點,北影節注目未來”單元則爲青年導演處女作提供平台,主競賽單元則爲更成熟的長片助力。

今年主競賽單元共有3部華語電影入圍,其中《走走停停》則是導演龍飛長片處女作,在此前的場刊評分裏位列第二位,讓人眼前一亮。更直接的,去年“天壇獎”主競賽單元《消失的她》是由陳思誠監制,崔睿和劉翔執導,朱一龍、倪妮主演。劉翔長片處女作《不速來客》 獲得第十屆北影節項目創投“最具潛力創作團隊項目”;而另外一部《瞧一橋》是宋新棋的長片處女作,該片曾獲得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優秀項目獎”。

在以往,電影節的“回鍋肉”往往並不是一個誇贊的詞匯。大量青年影人從創投开始,最終又回到創投。而作爲一個電影節當然可以歡迎青年電影人“回來”,但如果換一種身份、帶一部作品,可能是更好的歸來。

在這個結果之前,創造條件讓青年影人有尊嚴、有風度的回得來,所體現的恰恰是一個電影節創造更好平台的能力。



標題:青年電影人,從電影節出得去也能回得來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02509.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