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名爲《印度人》的印度電影於7月14日上映,一些印度媒體和政客對它進行了不正常的推銷和吹捧,稱其是“每個印度人必看的愛國主義影片”,而它最大的賣點不是電影的藝術水准有多高、劇情有多吸引人等,而是極具煽動性的反華情緒。也有一些嚴肅的印度媒體從電影藝術和技術的角度批評稱,該電影幾乎沒有可取之處。

這部電影的故事主线是6名印度年輕人潛入中國執行“祕密任務”的冒險故事,但是從對白和畫面來看刻意突出了加勒萬河谷衝突的背景,制作方稱對衝突中的印度士兵傷亡表示沮喪,還呼籲印度人“團結起來”。電影制作方在影片上映前反復拿加勒萬衝突炒作和渲染,很明顯,這已不是一部單純的影視作品,更多是反華宣傳片。

一些印度媒體稱之爲“愛國主義電影”,必須要糾正一下,這決不是什么愛國主義電影,而是宣揚仇恨的狹隘民族主義電影,應是任何一個現代文明國家都不能容忍的,已經踩了大衆影視作品的底线。在電影的故事設計中,中國被毫不掩飾地刻畫成“壞人”以及“印度的敵人”,再加上電影制作方及印度輿論對這一點的突出強調,使得最終的傳播效果猶如在印度社會散播思想毒素,觀影的人越多,被毒化的範圍就越大。

這在印度並非個例,2020年衝突發生後不久,印度就有人开始拍攝同樣題材的“抗中神劇”,到今年還陸續有導演宣布拍攝計劃。我們不知道拍這樣的電影是出於什么目的,有可能是爲了譁衆取寵而不知輕重,有可能是導演及團隊對中國的誤讀和惡意用電影的形式來表達出來,也有可能是利用“抗中”來販賣所謂的“愛國情懷”。但可以確定的是,這肯定不是出於“愛”印度,同時也是對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褻瀆和濫用。

這種劇情不是俗套的問題,而是有害的問題。它以中印關系爲大背景,卻完全脫離了中印關系的基本現實和事實。它所煽動起來的反華情緒,最後還是要以某種方式宣泄出去,對印度來說無異於堆積出一個個“非理性情緒堰塞湖”,不僅影響中印關系,也勢必對印度造成更劇烈的反噬。這可不是鬧着玩的,這樣的電影應該遭到抵制。

印度每年生產電影高達2000部左右。經常有一些印度佳片在海外獲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帶有濃烈印度風格的電影收獲了不少外國粉絲。但近年類似於《印度人》這樣劣質且有毒的電影越來越多,它們的共同特點有:歪曲事實,劇情極度誇張,印度角色無比神勇,中國角色則不堪一擊,充斥着令人可笑的精神勝利法。印度該爲拍出這樣的電影感到臉紅,而真正的印度有識之士則應該爲此感到擔憂和警惕。

中國對印度沒有惡意更沒有敵意,我們真誠地希望中印能友好相處。中印確實發生過邊界衝突,現在仍存在爭議,中國的處理方式是很克制的,一直致力於管控分歧。希望印度能充分感受到中國的善意和誠意,警惕“抗中神劇”成爲印度社會的毒雞湯,這對中印關系當然不是好事,對印度自己也決非好事。

來源《環球時報》



標題:環球時報炮轟《印度人》:“抗中神劇”對印度而言是毒雞湯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424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