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河南南陽迷笛音樂節失竊事件被很多正規新聞媒體報道,引發了大家的關注。有網友發私信,問我怎么看這件事情。大抵是因爲,音樂節也屬於影視娛樂活動範疇,我這個專心寫影視劇評論的人,也應該略微知道一些才是吧。我並不了解整個事件的全貌,只能說個人粗淺的看法,而且是結合個人經歷。(本文配圖,全部來自迷笛官方公布的正版海報宣傳內容,具備免費流通功能。)

先來看一看正規新聞媒體的報道。南陽迷笛音樂節結束之後,很多樂迷的帳篷及其帳篷當中的財務失竊。這些物品,遭遇了當地村民們的哄搶。有正規新聞報道當中稱,有樂迷直接逮住了前來“盜竊”的村民,但村民並不認爲自己是在偷東西,而是認爲,自己在撿沒人要的東西。

再來看正規新聞媒體報道之後,引發的網友評論。很多一部分評論,都是對河南人冷嘲熱諷的。地域攻擊的言論,再次上演了。在這次的音樂節哄搶事件當中,當地的村民們確實有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能夠全部扣在當地村民的“沒素質”頭上嗎?

說到這裏,我要加一些個人經歷了。這件事情,一晃已經是幾十年前了。當時,我還是初三的畢業生,剛剛參加完中考。學校規定了返校的日期,讓大家返校,拿放在學習桌上的課本、學習資料等等。

展开全文

當年,我所在的初中,其實已經沒有多少初三參加中考的在校生了,那些考不上高中的,早就被老師們安排回家了。真正留下來,有返校資格去拿課本、學習資料的,已經不足三分之一。等於說,剩下來的,都是好學生。

然而,一件非常醜陋的事情發生了。學校打开校門之後,不再管畢業生們進入做什么了。結果,便是課本和學習資料被混亂哄搶。後到校的那些學生,根本拿不到自己的課本和學習資料了。一群剛剛參加完中考的學生,那些破課本、破學習資料,有個啥用處呢?又是一群學習成績挺好的學生,怎么就出現哄搶事件了呢?

這件事情過去很多年之後,我和一位師長提起。我尊重的這位老師,說了不同的看法。哄搶這件事情,是具備傳染性的。在混亂的場面之下,只要有一個人开始搬運別人的課本,那接下來,就是傳導效應的引發,最終,必然是混亂局面之下的哄搶,後到校的學生,拿不到任何屬於自己的東西了。所以,學校正確的做法是,每個班級的班主任帶隊,講台上監督紀律,各自拿各自的課本和學習資料回家。

我的這段個人經歷,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但至今想來,老師長的這幾句話,都記憶猶新。我初中的校園,爲什么發生了這種醜陋的事情呢?就是當時的班主任老師們管理、服務不到位了,打开班級的大門,他們就回家了,不管了。

然後,我們回到南陽迷笛音樂節這次的事件上來,真正應該引起注意的是什么呢?我認真查證了一下互聯網上關於這次事件的新聞和媒體報道。我發現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情,哄搶或者偷盜事件,是發生在所謂的音樂節結束之後。而音樂節舉辦期間,住在帳篷當中的樂迷們,是沒有出現被偷盜、被哄搶的事情的。

音樂節結束之後,音樂節的安保錯失同時解除。這才造成了所謂的哄搶。如果音樂節的安保錯失不同步解除,而是等待樂迷們全部離場之後,再解除,那這次事件,應該就不會發生了。這和老編曾經經歷的校園哄搶事件,似乎就是類似的。各班的班主任,盯着每一位同學把自己的書拿走之後再下班,還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嗎?

我素來主張,要懷着最大的善意去看待普通的勞動者們。河南南陽當地的農民們,肯定沒有一开始便存着哄搶的心思的。大家也想展示自己的熱情好客,展示南陽最爲美好的一面。加個例子。老編我去過河南北部的某地,當地鴨梨非常好喫。我下車准備購入幾個。誰知,老鄉聽我是外地口音,並且認可其本地鴨梨,他硬是不要錢,免費送我,以彰顯當地的熱情好客。

當我們把老鄉們放在一個善意的環境當中的時候,老鄉們便是善意的。當我們把他們放在一個非善意的環境當中的時候,當然會誘發他們的非善。安保已經解除,音樂節已經結束,很多樂迷確實已經離場了,當地村民們進去撿一些沒人要的東西,也是必然。可現場確實還有未離場的樂迷啊。這才是引發哄搶或者偷竊的關鍵。

什么是沒有人要的,什么是尚未撤離的,沒有了明顯的區分,當更多村民入場之後,就容易發生這類事情。這跟地域就沒有什么關系。老編當年的初中,入校的,可都是有中考資格的,都是真正的人才,當年參與哄搶的那批人,很多後來都上了985和211,再後來,都在重要崗位們成了不可或缺的勞動者。他們素質不高嗎?

所以,我認爲,南陽迷笛音樂節這次的事情,盡量不要搞地域攻擊,也盡量不要對南陽當地的村民們冷嘲熱諷了。我們不如反思一下,以後的音樂節,安保工作能否最後離場,給樂迷們留一些離場的時間。(文/馬慶雲)



標題:南陽迷笛音樂節失竊事件,與其諷刺河南農民,不如反思現場安保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3908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