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名爲《我本是高山》的電影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小規模放映,這部電影是基於獲得“時代楷模”和“七一勳章”的張桂梅老師的真實故事改編的。

一場由《我本是高山》引發的網絡罵战也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這部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電影,卻因爲劇情和人物設定的硬傷,以及主創團隊態度的大問題,而成爲了網友們熱議的焦點。

電影爭議的核心在於,觀衆對電影的期望與劇情改編之間的落差。畢竟,電影的宣傳點就是基於張桂梅老師的真實經歷改編的。張老師創建了華坪女子高級中學,使山區的女孩能夠免費接受教育。

她的努力幫助了2000多名女孩實現了大學夢想,讓她們在各行各業中閃耀。張老師不僅是一位無私奉獻、勤勤懇懇的教師,還是激勵無數女孩的光芒。

在電影和電視劇中,女性主題本來就少見,更不用說是關於這樣一位令人欽佩的女性的故事了。觀衆自然對如何再現張老師的經歷、展現她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充滿期待,但是電影展現出來的東西卻讓觀衆大跌眼鏡。

這部電影似乎沒能完全滿足觀衆的胃口。想象一下,觀衆們帶着一大桶爆米花,滿懷期待地坐在電影院裏,准備看張老師如何在大銀幕上展現她的超級英雄技能,結果看到的是一部被改編得有點面目全非的故事。

展开全文

有些人覺得這電影就像是把張老師的故事放進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裏,然後再用現代藝術的方式重新畫了一遍。

編劇和導演站出來爲電影辯護,就像是在說:“別急,我們只是加了點料,讓故事更加美味。” 可是觀衆們好像並不买账,他們更像是在說:“我們想要的是原汁原味的張老師,不是加了花裏胡哨調料的版本。”

那么爲什么一部被高捧的影片,會遭遇這樣的爭議呢?

首先,讓我們看看這部電影的劇情和人物設定。影片中的女性角色被描繪得過於簡單,仿佛只是爲了滿足男性觀衆的審美而存在。她們的行爲和思想缺乏獨立性和深度,使得觀衆很難對她們產生共鳴。

同時,影片在表現女性對教育事業的貢獻時,也顯得過於膚淺和片面,讓人不禁懷疑制作團隊對女性角色的理解是否足夠深入。

而更讓人驚訝的是,面對這樣的批評,主創團隊的反應卻讓人大跌眼鏡。他們不僅沒有虛心接受批評,反而在社交媒體上展开了一場激烈的口水战。

其中一位編劇更是語出驚人,將觀衆的批評視爲無稽之談,並指責觀衆沒有看懂電影。這種傲慢的態度,無疑讓原本已經千瘡百孔的電影更加雪上加霜。

在衆多批評聲中,張桂梅學生的評價尤爲引人關注。她們以犀利的言辭直指影片的要害,不留情面地指出電影的問題所在。

她們認爲,電影在表現女性角色時過於平面化,未能深入展現女性的獨立性和多樣性。同時,她們也對電影中呈現的女性貢獻提出質疑,認爲制作團隊將女性的貢獻簡化爲愛情和婚姻,而非真正的事業,這種做法無疑是對女性角色的極度輕視。

事實上,《我本是高山》的問題遠不止於此。影片在表現人物性格和情感方面也顯得非常生硬和突兀,讓人難以感受到角色之間的真實情感。

而制作團隊對性別的偏見更是讓人感到遺憾。他們將女性的貢獻簡化爲愛情和婚姻,而非真正的事業,這種做法無疑是對女性角色的極度輕視。

這部電影最終成爲了一個笑話,而這個笑話背後反映出的制作班底的矛盾和別扭更是讓人感到無奈。

原本以爲這部電影會是一部展現女性魅力和價值的佳作,卻不曾想它卻成爲了性別歧視和偏見的集中體現。這樣的結果不禁讓人爲制作團隊感到遺憾,同時也爲觀衆感到不值。

所以,這場爭論就像是一場關於“到底加不加料更好”的大辯論。但不管怎樣,這部電影肯定在人們之間引起了熱烈的討論,也讓更多人注意到了張桂梅老師的偉大事跡。

不管電影怎樣,張老師的故事本身就已經足夠感人和鼓舞人心了。畢竟,不是每天都有人能像張老師那樣,用無私的奉獻改變那么多人的生活。

總的來說,《我本是高山》這部電影引發的網絡罵战已經讓人們看到了制作團隊的問題所在。

他們缺乏對女性的深入理解,也缺乏對觀衆的尊重。而這些問題最終導致了這部電影的失敗和人們的嘲笑。希望未來的電影制作能夠吸取這樣的教訓,用心去創作出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作品。



標題:我本是高山:劇方遭遇“臉面危機”,張桂梅學生的犀利一針見血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411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