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好的電影是一幅畫,一首詩,一曲歌。

有獨特的色彩,有巧妙的構思,有動人的旋律。

《長安三萬裏》,就是這樣一部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東方美學盛宴。

直到二刷後,我才發現其中居然蕴含着海量的東方美學元素與細節,不禁感慨此片當真是一個挖掘不盡的寶藏,竟可以做到令觀衆們溫故而知新,實屬難得之作。

這部電影爲我們呈現了中國歷史的深度和厚度,讓觀衆跟着故事的講述,也體會了一次朝代的由盛至衰。

片子還向大家展示了不同地域的特色風貌,長安的繁華,揚州溫柔鄉,還有遼闊的塞北,盡收眼底。

展开全文

在故事中,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武術的精髓和氣度,比如高適在岐王宅裏表演的槍法,以及李白教授了好友源自中國春秋時代的相撲。

另有比武的戲份也相當出衆,像是李白和高適初遇的刀兵相見,裴十二和高三十五的劍槍對決,皆是相當精彩。

影片中還出場了中國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張旭,連同王維的琴,唐朝文人們酷愛的圍棋,以及吳道子的畫,便是將“琴棋書畫”這四個風雅文藝之事都湊齊了。

就連人物的配飾,乃至衣服上的花紋,都是精益求精,細心雕琢而來。

像是李白的圓領袍花紋,疊謝和烏合六皮靴,還有高適身着明光鎧甲胸前的兩塊銅鏡,以及雙帶扣皮帶花紋等等,《長安三萬裏》滿滿的都是細節。

此前葉秋臣寫過另一篇文章中講過,電影裏曾多次提及高適關於“以退爲進”的思想。开篇是棄城退往瀘水關;然後吐蕃人逃了他說不必追;接着是他在投軍後說“退軍,比起進軍兇險多了”。

以退爲進,那是《三十六計》中的第十六計。

而李白提到的“以虛御實”,更可以聯想到中國唐代道家學者李筌在《孫子兵法·虛實篇》所說的“善用兵者,以虛爲實;善破敵者,以實爲虛”。

如今想來,又何止是說的相撲之術呢?

還有叉手禮在不同人物之間的順滑切換,禮儀這方面也做到位了。

老祖宗的東西,太多太多,我寫不盡,也寫不完。

我只覺得《長安三萬裏》二刷都不夠,要三刷四刷甚至N刷之後,才能理解到一絲皮毛而已。

這是一部將東方審美發揮到極致的作品,越是細細咂摸越是能夠品出個中獨特的滋味。

仿佛霎時間讓人回到了那個大唐群星閃耀的時代,回到了那個有酒有詩有畫的盛世長安。

1.《長安三萬裏》,就像一幅色彩分明的畫

這部作品對於色彩的運用,堪稱一絕。

電影呈現的畫面裏,多以紅黃、青綠、藍黑三種色調爲基礎,分別對應了不同階段裏人物的心境和狀態。

紅黃色調多數用來表達角色之間相處時輕松明快的風格,也是用來裝點大唐盛世繁華和昌盛的主要元素。

比如金碧輝煌之下的曲江宴,李白身着紅色官服,正在瀟灑恣意地吟詩飲酒。

比如岐王宅裏坐着的玉真公主,是紅衣再配以金燦燦的裝飾物。

比如舞姬在揚州的船只上跳的柘枝舞,黃色的裙擺映着兩岸邊紅粉色的花,令人賞心悅目。

比如繁華盛時的長安,都是紅牆黃葉,格外鮮亮。

這就與大喜時人們偏愛紅黃的道理是相似的,开心熱鬧又愉悅的地方,電影多數選用了此類色彩作爲輔助。

青綠色調,則主要用來描寫人物灑脫恬靜的內心活動。

其中高適回到老家後默默耕種,身邊是青山綠水。

李白吟誦《早發白帝城》時,他表現出剛被大赦後的超然豪邁,船下則是碧色的湖面,兩岸是鬱鬱蔥蔥的草木。

而藍黑色調則多適用於灰暗煩悶的人物境況。

像是那個李白向高適提及自己孑然一身並不復曾經的晚上,便是在藍黑色的夜空下做出了這首《靜夜思》。

裴十二自述身爲女子報國無門,亦是相似的情境。

高適用黑木炭在詩板亭寫下“美人帳下猶歌舞”時,泛着光的蒼穹亦是藍黑色。

漫天飛雪,映着昏暗的微光。

觀衆更能夠感受到在這個暴雪的黑夜之中,高適的絕望和彷徨。

《長安三萬裏》運用色彩精准地傳達了人物的心理,還不僅僅限於前述的內容。

白日裏多是明媚爽朗,大家都意氣風發。

夜晚中多是伴有憂思,困境裏窮困潦倒。

在對比強烈的風格之下,爲我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東方美學視覺衝擊。

2.《長安三萬裏》,就像一首起承轉合的詩

電影裏關於畫面構圖和敘事框架的設計,仔細想想也有許多巧思包含其中。

如片中偶爾穿插的水墨畫,每一幕都散發着極致的中國傳統東方美學之光。

另外還有作品片尾的卷軸,是緩緩展开後從右向左來看,這是古人才有的閱讀習慣,電影制作過程中竟然連這些細節都顧及到了。

東方美學重在寫意,不似那種平鋪直敘的慘白。

做詩,需有意象。

《長安三萬裏》中,揚州之行就有落花隨流水的設計,暗示李白、高適和裴十二等人,也都是被命運和時勢推着走,只能無奈隨波逐流的相似境況。

李白和高適最後一場相撲安排在黎明破曉之前,寓意此時離开的高適不僅要迎接新一天的太陽,還正要去开啓人生最精彩的篇章。

詩詞也大多是以意象的形式來展开的,而並非僅僅只是單純的背誦而已。

像《靜夜思》的創作靈感,就來自於李白手中的酒映着天上的那輪皎皎明月,有感而發才寫出了“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創作詩的人,是詩人。

在電影中,我們一口氣看遍了唐代的高配創作天團和各路英雄豪傑。

李白、杜甫、王維、高適、賀知章、王昌齡、岑參、崔宗之、常建、吳道子、裴旻、岑勳(岑夫子)、丹丘生、李邕、李璡、張旭、李龜年、郭子儀、哥舒翰等等。

這些過往只用文字來描述的人物,頓時都變得鮮活起來。

他們爲今人留下的寶貴財富,便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那些詩詞了。

除了片中出現的48首作品外,其實還有一首詩隱藏得相當巧妙。

那便是這部電影本身。

《長安三萬裏》就像如一首長詩。

娓娓道來,起承轉合,恰到好處。

3.《長安三萬裏》,就像一曲宛轉悠揚的歌

一部好電影,合適的配樂必不可少。

有歌亦要有舞,兩者自是相輔相成。

在《長安三萬裏》中,你能看到妙齡女子伴着鼓點跳起柘枝舞,李白爲已故之友唱詩,王維在岐王宅裏爲玉真公主撫琴,黃鶴樓中歌舞不休,歌姬唱着李白的《採蓮曲》,高適失落時望見美人帳下猶歌舞。

此片居然可以奏出如此動人的旋律,妙哉。

除了片中的歌舞外,《長安三萬裏》這部電影也像是一首歌,婉轉悠揚。

唱的是人的命運,唱的是高適和李白等人身世浮萍的一生。

曲終人未散,仍在回味中。

電影雖然映畢,但我卻遲遲難以徹底抽離自己。

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文/葉秋臣

———————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



標題:二刷《長安三萬裏》,才發現這些值得反復品味的東方美學細節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812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