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樂種植甘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而制紅糖的工藝則可以追溯到明朝。

1

歷史悠久

據《新唐書卷二百》記載,唐子元, 字右昌,喜食甘蔗。唐开元四年(731)丙辰年科進士,後因,上疏安史隱患不納,遂請旨入閩觀風,居建寧府建陽縣。入閩時,溯金溪而下,至三澗渡口,見此地氣候適宜,環境優美,故請人將甘蔗引入三澗渡種植。至此,將樂積善村最早有了甘蔗的種植。

據《積善宗譜》記載:“陳維承,號明山善學善識,廣遊四方,交友甚多。於清順治年間,客遊閩越,至三澗渡口,時值絞蔗做糖,便專心留意,摹其木制糖車式樣,教人仿做成功,取其糖蔗絞榨紅糖。邑人享其美,利至今,積善紅糖系將樂紅糖鼻祖。”根據這些記載可見將樂紅糖的由來離不开當地悠久的甘蔗種植歷史。

展开全文

紅糖的品質取決於原料甘蔗的質量,甘蔗是生在熱帶和亞熱帶的草本植物,適於土壤肥沃、陽光充足、冬夏溫差大的生長環境。而將樂縣地處中亞熱帶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非常適宜甘蔗的種植。

2

故事傳說

積善紅糖是將樂紅糖鼻祖,其名稱的由來傳說也與紅糖相關。明代時積善三澗渡是金溪河岸重要的渡口,每日人來人往。一日一位姓蔣的客商和有孕的妻子路過,因爲舟車勞頓早產,身體虧損,十分不適。坐船時船夫見此,便拿出自己前些天做好的紅糖泡水給其服用,十五日後逐漸好轉。五年後船夫偶遇大水,暈倒在岸邊,恰巧蔣氏夫婦路過,感念其五年前的幫助便請醫生救治,悉心照顧。後來他們的事情在當地傳揚开來,人們感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積善村由此得名。

3

傳統工藝

從立春到立冬,經歷近一年的時間,甘蔗繼續了大量的糖分。每年立冬前到冬至,人們便开始收獲甘蔗,制作紅糖。將樂積善紅糖自明朝時期傳承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始終延續傳統工藝,共需經歷二十四道工序。當地有句俗語:“有糖無糖,立冬絞糖。”說明制糖的第一步就是絞糖,傳統做法是用木車牛力絞糖,而如今機器榨汁代替了牛磨,

甘蔗榨出汁水,需經過四道過濾:第一道是過濾漏網,第二道是將汁液裏的小蔗渣通過濾布再輕篩,此後是第三道“瓢蔗屑”和第四道“騰鍋底”過濾工序。過濾後進入熬制階段,這期間特別需要注重三個“花”:水花、糖花、火花。水花,是指甘蔗汁倒入鍋內,待汁煮开,鍋內的水分和糖分就开始分離,水分隨溫度的升高而漲起很大的水花。糖花是指,水花爆开後就揮發成水蒸氣,水分揮發後,鍋內由青綠色轉爲金黃色,跟熔爐裏的黃金水一般。火花,則是指熬糖時的火候把控。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標題:非遺美食之福建——將樂紅糖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0119.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