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3日巴黎國際葡萄酒和烈酒博覽會上,嘉賓品嘗茅台酒(新華社)

2023年9月,名酒加咖啡的醬香拿鐵,名酒加巧克力的酒心巧克力,讓原本就聲名不墜的茅台,通過跨界聯手,又成了網紅。

茅台是白酒的一種,是白酒的首席代表。白酒是蒸餾酒,以糧谷爲主要原料制成,度數高,爲中國特有的酒種。白酒作爲這一類酒品的通稱,傳統上多半英譯爲liquor(烈酒)或spirit(烈性酒,常用復數形spirits)。2020年,音譯的baijiu被收進了英國知名的《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反映的是baijiu這個詞在英語世界流通夠廣,有足夠的證據支撐,地位穩固確立,最終才能獲得品牌英語詞典的認可,正式成爲英語單詞的一員。

數據表明,中國白酒早在康乾時期就已聞名海外,並以其舊稱samshu或samshoo(粵語“三燒”,疑是“燒酒”之訛)爲英文所收,獲錄於以牛津爲首的多部權威英語詞典。然該詞已然過時,現只見諸舊時文獻。

茅台酒的歷史悠久,成名甚早,但真正揚威國際,卻要等到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在此之後,茅台又多次榮獲國際金獎,並蟬聯國家名酒之冠。常理判斷,茅台的官方英文名Moutai應該早就進入西方文獻,流通於世,並爲英語詞典所收,成爲認證通過的英語單詞,但事實卻略有出入。

茅台確已爲英語詞典所收,取得了英語詞匯的身份證,但拼法並不是官方譯名的Moutai,而是接近直覺的Mao-tai(或首字母小寫的mao-tai)。商標上的Moutai不是傳統的威妥瑪拼音(Mao-t’ai,撇號是送氣符),也不是更早之前的郵政式拼音(當時的茅台只是個小村落,郵政式拼音只覆蓋到較大的城市),貴州西南方言的茅台接近官話,只是聲調不同,因此Moutai的拼法可能不屬於任何體系,是個不規範的音譯。

英語詞典收錄的Mao-tai,應該是省略了送氣符的威妥瑪拼音簡化版。威妥瑪拼音有其語音學的理據,不過送氣符(撇號“’”)和變音符(ü上面兩點)使用不便,遂漸省略脫落,最後造成了一拼多讀的混亂,比如威妥瑪的ch’u(初)、chu(朱)、ch’ü(屈)、chü(居),簡化後全都變成了chu,造成一個拼法四種讀音的不合理現象。

有個技術性的細節需要留意。Mao-tai原本是專有名詞,首字母大寫,後來轉爲普通名詞,首字母也就小寫了,這是英文拼寫的規律。

展开全文

收錄茅台的品牌英語詞典有十余部,包括牛津(Oxford)、韋氏(Merriam-Webster)、蘭登書屋(Random House)、美國傳統(American Heritage)、柯林斯(Collins)等詞典家族的大小產品,其中又以《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爲首。OED的覆蓋面極廣,有足夠的歷史縱深,以追本溯源爲使命,對茅台的收錄篇幅最大,搜羅的資料最詳盡,讓人得以一窺英文裏茅台的前世今生,是其他詞典取經挖寶的重要參考。

OED以Mao-tai爲主要拼法收了茅台,記錄在案的異體有Mao tai、mao tai、Mao-T’ai、mao-t’ai、Maotai、moutai,體現的是連字符和送氣符的有無、首字母的大寫小寫、是合寫還是分寫。除了OED之外,絕大多數的其他詞典都以mao-tai爲唯一的拼法。

OED的詞源明載,Mao-tai是來自中文的借詞,乃茅台酒的簡稱,其中的茅台是中國西南部貴州省的鎮名,酒則是liquor或spirit。OED把茅台定義爲“一種烈性酒精飲料,產於中國西南,傳統上以小麥和高粱的發酵混合物(作者按:釀酒的曲)置於罐式蒸餾器蒸餾而成”(A strong alcoholic drink traditionally made in south-western China by distillation in a pot still of a fermented mixture of wheat and sorghum.)。茅台的制作工序繁復,語文詞典OED的釋義有如微型百科,精簡到位。

茅台目前在OED裏最早的書證,是1962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的《大河彼岸》(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他和我喝了點湖南的燒酒茅台,爲當下舉杯祝酒”(He drank with me a bit of mao-t'ai, the fiery liquor of Hunan, in raising toasts for the occasion.)。原文把“貴州”誤植爲“湖南”,貴州茅台,毫無疑問。

值得注意的是,《韋氏大學詞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表明,mao-tai的“首知使用”(first known use)出現於1943年,比OED早了近20年,但韋氏並沒有提供佐證。另外,茅台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舉成名,之後又多次榮獲國際金獎,爲何遲至1962年才有第一筆的英文文獻記錄?其間近50年的空白讓人費解。

1965年,澳洲學者奧斯卡·門德爾松(Oscar Mendelsohn)出版了《酒飲與飲酒詞典》(The Dictionary of Drink and Drinking),書中把中國茅台和法國白蘭地相提並論:“中國罐式蒸餾器制造的烈酒茅台馳名遠東,就如同科涅克之於西方世界”(Maotai, Chinese strong pot-stilled spirit as celebrated in the Far East as is cognac in the Western world.)。科涅克又稱幹邑,是法國白蘭地的代表。

OED收錄了一條1967年的書證,讓我不覺瞪大了雙眼。英國記者丹尼斯·布拉德沃斯(Dennis Bloodworth)在其《中國窺鏡》(The Chinese Looking Glass)中寫道:“知名的中國白酒,如茅台、玫瑰露、白幹,有着私釀酒那般大的酒勁兒”(The famous Chinese white wines—Mao-T'ai, Mei-Kuei-Lu, Pai-kan—have the mule-kick of a bath-tub gin.)。中國的白酒被譯爲white wine是個明顯的錯誤,white wine是白葡萄酒,不是中國的白酒,作者不可能不知道。我大膽推測,這應該是作者破格,希望白葡萄酒的white wine也能兼指中國白酒,然此嘗試沒被接受。

OED有一條書證取材自1970的英國《觀察家報》(The Observer):“一杯茅台,濃烈的中國版伏特加”(A glass of mao-tai, the potent Chinese equivalent of vodka.)。澳洲學者門德爾松把中國茅台比喻成法國白蘭地,英國《觀察家報》則把中國茅台和俄羅斯伏特加等量齊觀。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茅台登上了國宴。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第一時間報道了尼克松訪華,其中一句話成了OED的書證:“尼克松先生微微地喝了點茅台,此乃高粱蒸餾制成的中國烈酒”(Mr Nixon consumed little Mao Tai, a potent Chinese drink distilled from sorghum.)。

尼克松訪華的次年1973年,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報道了茅台:“尼克松先生微微地喝了點茅台,此乃高粱蒸餾制成的中國烈酒” (Mao tai,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had increased almost ten-fold in price on the Hongkong market since President Nixon set his lips to it.)。

OED在2023年7月大幅改版,改版後,每個詞目(headword)都多了一個詞頻圖表。點开Mao-tai的詞頻,可以看到1960-2010年的數據。數據顯示,Mao-tai的詞頻在1960年代初是個高峰,估計和斯諾《大河彼岸》在西方產生巨大的反響有關。另一個高峰出現在1990年代末,原因不明。在1973年《泰晤士報》之後,OED只收了1980年、1987年各一條書證,尚缺1990年代和更晚近的。Mao-tai詞頻的第二個高峰讓人費疑猜,需要進一步的考察研究。

作者:曾泰元

文:曾泰元 圖: 編輯:吳東昆 責任編輯:舒 明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標題:“尼克松先生微微地喝了點茅台,此乃高粱蒸餾制成的中國烈酒” | 曾泰元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5245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