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江西水天一色的自然風光,而名山勝水之間,孕育出的歷史文化,則使得江西成爲國人文化記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這片鐘靈毓秀的土地上,一場關於文化的邂逅正徐徐展开。

3月25日,由江西廣播電視台聯合江西省文化和旅遊研究推廣協會、江西省廣播電視局共同打造紀錄片《了不起的江西名人》正式开播。

作爲節目的特約合作夥伴,四特酒憑借其悠久的釀造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與《了不起的江西名人》一道,擦亮江西文化名片。

01 當歷史文化邂逅品牌文化,釀出一個更多彩的江西

提到江西,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王勃筆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風光,是“滿目陶瓷皆入畫,一堂雕塑盡成詩”的景德鎮,還是“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革命聖地井岡山。

千百年來,“人傑地靈”的江西,湧現出歐陽修、王安石、朱熹、黃庭堅、宋應星等在各個領域熠熠生輝的歷史名人。

展开全文

贛江奔流不息,“物華天寶”的江西同樣也爲四特酒提供了獨特的釀造環境、深厚的文化土壤,使得特香得以在這片土地滋養壯大,並在無形之中,成爲江西釀酒文化和詩酒文化的載體。

四特酒的釀造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的殷商。

相傳,商滅夏後,“吳王”尋訪先祖遺跡,得“儀狄釀酒圖譜”,依圖取閣皁山九龍泉水和當地優質稻米,經過九九八十一天,方才釀出一鬥甘醇美酒。同時,殺四頭健壯的公牛,以美酒祭祀先祖神靈。時有釀酒官詢問酒爲何名吳王答曰:此酒和四特同等珍貴,即名“四特”(古時,將健壯的公牛稱爲“特”,四頭健壯的公牛即爲四特)。四特酒因此得名。

在此後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名人曾與“四特酒”邂逅。

白居易用來邀約友人的“綠蟻新醅酒”便是“四特酒”的原身;韓愈就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時曾爲它寫下“有酒不飲奈明何”的千古名句;陸遊在江西任職時也曾爲它寫下“名酒來清江,嫩色如新鵝”的詩篇......

但要論與“四特酒”淵源最深的江西名人,還得是科學巨匠宋應星。

宋應星,明代著名科學家,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天工开物》就出自他手。

這本書以當時著名的“清江土燒”等南方釀制技藝爲原型,融會貫通,取其精華,詳細記述了酒母、神曲、丹曲等制作方法。

而這一古法釀藝精華,至今仍留存在四特酒的釀酒技藝中。其所蕴含的工匠精神、創新意識和生態思想等文化精粹也被四特酒吸收,成爲了品牌文化的一部分。

這與《了不起的江西名人》節目站在世界的視角重新解讀歷史名人,探索人物對於當代的現實意義的理念可謂是完美契合。

而節目向世界展示並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與四特酒重文化的品牌特質相吻合。

更重要的是,作爲江西的“本土產物”,四特酒與《了不起的江西名人》節目的邂逅,在弘揚江西文化的同時,也實現了對當地文旅、特色產品的宣傳推介,向觀衆呈現出一個更飽滿、更厚重的江西。

02 文化與美酒交杯,築牢四特酒高質量發展根基

對於四特酒來說,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之舉也是在爲品牌高質量發展之路築牢根基。

一個優秀的品牌離不开文化的滋養,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近年來,四特酒不斷深挖文化基因,开發強文化屬性產品,打造文化IP。

通過活化《天工开物》這一文化資源,四特酒打造出天工系列產品,讓其工匠精神代替品牌發聲,成爲品牌發力高端的利器。

深度融合詩酒文化、宴遊文化,以四特十五年這一高端產品爲核心的“醉吟冬宴”IP,則成爲四特酒借助核心消費圈層向外傳遞“高品質”標籤的平台。

借助《了不起的江西名人》《圓桌派》《閃耀吧!中華文明》等文化IP的四特東方韻,通過文化類節目打響“世界因我而不同”的口號,亮出背後“做中國差異化香型第一品牌”的追求。

而連續6年深耕“幸福中國年”的文化IP,讓四特酒在傳承非遺民俗,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傳遞品牌親民形象,實現了品牌認同與春節文化認同的深入綁定。

除此之外,四特酒還借助文化大事件場景傳播,以“指定用酒”的身份多次亮相文旅活動,在擴大自己聲量的同時,反哺城市文化產業發展。

一系列舉措下,匠心、品質、差異化、傳承等品牌文化關鍵詞被逐一擦亮。

這種“品牌+文化”營銷模式,正在持續賦能四特酒,爲其高端化、全國化提供強大助力。一個朝向高質量發展的四特酒正闊步走來。



標題:一場文化邂逅,看四特酒如何玩轉品牌營銷,築基高質量發展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9531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