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級市場,主題投資的旋律尾聲,往往是從“過剩”的只言片語开始。

三年前,被譽爲“黑色黃金”的碳纖維在新能源的爆發階段接住了潑天的富貴,當暴力擴產碰上了下遊需求調整,技術升級尚無法適應新興領域要求時,碳纖維的故事也就暫時戛然而止。

從前兩年的供不應求很快進入到去年的內卷狀態,產能釋放後隨即歷經價格腰斬,庫存大量堆積,和綽號“白色石油”的鋰金屬頗有幾分類似。

不過,部分龍頭上市公司表態樂觀,認爲當前價格水已經見底。近期化工股的大爆發,不少品種背着漲價邏輯,其中就包括碳纖維的主要原材料——丙烯腈,漲價傳導或將加快消耗庫存。

廣泛的應用場景還是給了碳纖維觸底反彈的希望,尤其是前兩年裝機量低迷的風電,以及未來潛力巨大的飛行汽車、人型機器人,都是碳纖維能夠發揮作用的對口領域。

黑色黃金的行情,才剛剛經過一段峽谷,正在蓄力上爬。


01


碳纖維是由粘膠、腈綸、芳綸、聚酰亞胺等纖維在高溫下燒制而成,屬於化纖的高端品種。優點是抗拉力強,纖維柔軟可加工,質量輕於鋁,強度卻大於鐵,且具有高彈性模量、耐高低溫、耐腐蝕、耐疲勞等特性。

因爲性能優異被廣泛應用到風電行業、航空航天、汽車工業、建築行業等領域,被譽爲21 世紀的“新材料之王”。

從聚丙烯腈(PAN)原絲,碳纖維制品到終端復合材料,碳纖維的制備經歷PAN溶液制備、原絲制備、預氧化、炭化、預浸料等多個過程,工藝流程復雜,資金投入量較大,具有較高的進入壁壘。

在工藝流程上,原絲制備耗費大量丙烯腈聚合物材料;氧化步驟對設備能耗要求最高,決定了產出效率。

4月份局部工廠生產重啓時間的推遲使得丙烯腈整體供應量下降,推動價格行情大幅走高,但碳纖維價格還依舊維持在低位沒有啓動,下遊需求清淡。

拉長時間线看,從2020年起,隨着供需力量變化,碳纖維逐漸成爲了一門供應過剩的品種。2020年投入建設的產能陸續投放,不斷堆積的庫存逼迫價格水平調整。根據百川盈孚,去年下半年开始行業已經陷入虧損,3月整體毛利率下降至4.96%。

2023年,碳纖維的市場需求量達到11.5萬噸,國內需求量佔到60%。

需求場景上,全球與國內大同小異,往年用於風電葉片的碳纖維至少佔去1/4的用量,但去年航空航天取代其位置,佔比達到19.1%,價值量更佔到了將近一半的體量。

從2022年开始,供需關系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2020年下遊風電需求快速增長推動一輪碳纖維的大幅擴產,國內企業是那一輪擴產的主力,產能於21年底,22年集中釋放,兩年前新增產能分別達到2.96萬噸,2.65萬噸。

碳纖維較高的生產成本和單價阻礙了下遊應用領域的推廣,作爲碳纖維第一大市場的風電,2022年風電裝機不及預期,且招標價格明顯下降、整機廠降本訴求上升,嚴重限制了碳纖維滲透率提升。

從22年下半年开始出現快速累庫現象,同時伴隨着價格下降,目前各種規格的國產碳纖維均價在96.25元/千克,較22年高點下滑了幾乎整整一半。

去年碳纖維市場仍然不樂觀,需求量比2022年的74429噸下降了7.2%,而運行產能比2022年的11.21萬噸增長了25.7%。截至今年3月底,正式投產的產能達12.7萬噸。

業內產能領先的幾家企業業績遭受重創。中復神鷹歸母淨利潤同比下滑47.45%,吉林碳谷下滑61.72%;光威復材從預浸料到下遊碳纖維制品的營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下滑。


02


碳纖維價格從高光步入低谷震蕩的經歷同光伏硅料有幾分相似,但不同於硅料的是,憑借更豐富的應用場景,在長期的需求用量上,碳纖維材料的替代滲透率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碳纖維可以按照絲束纖維數量劃分,24K以下稱爲小絲束,24K以上稱爲大絲束。小絲束的力學性能更加出色,但制備成本也非常高,多用於航天軍工領域;而大絲束勝在以規模分攤成本,多用於風電、機電、交通運輸等工業領域。

風電葉片在主機零部件成本中佔比最大,隨着風電大型化趨勢明確,葉片的長度、重量都將隨之迅速增大,對材料的強度和剛性要求提高。

使用碳纖維復材能夠降低淨重,減小單位功率重量,最終起到節省成本的作用。與同級別高模玻纖主梁相比,採用碳纖維可實現減重20-30%。

不過,風電裝機自21年底海風補貼取消後陷入低潮,招標量雖然大幅提高,但是新增裝機需求因爲疫情、成本等因素影響得不到釋放。大絲束碳纖維性能雖然不錯,但當時價格依然高企,廠家沒有意愿去推廣,而且部分海外加工訂單向成本更低的區域轉移,使得去年這塊的滲透率無法繼續提高。

2023年全國風電新增裝機同比增長59.3%,海上風機大型化趨勢更加明顯,去年增加了7.2GW,在前期積壓需求釋放和政策推動下,未來新增裝機量有望突破10GW。

現在碳纖維價格下降,在風電領域的應用也就有望加深。根據機構,23-25年全球風機葉片碳纖維總使用量將達2.7/4.9/8.3萬噸,復合增速超過60%。

小絲束規格的碳纖維制品,最廣泛的應用場景體現在航空航天領域。

前段時間因爲开放飛行試點區域廣受關注的飛行汽車eVTOL,作爲小型載人飛行器,續航時間、飛行速度、安全性的要求推動eVTOL制造盡量去減輕自重。

碳纖維的密度要遠遠低於金屬制品,也就意味着相同體積的重量也要遠低於它們,並且自身抗拉力強又耐腐蝕耐高溫,同樣能夠滿足eVTOL的要求。

去年用於飛行汽車僅200噸的體量,佔全球航空航天領域不到1%。隨着下遊eVTOL使用場景的拓寬,有望增加航空航天這一應用領域裏頭碳纖維的用量。

照機構估算,24-30年eVTOL碳纖維需求超過8000噸,平均每年帶來1200噸的體量。

高強度的小絲束碳纖維有替代金屬材料的可行性已經具備,有較大成長空間的潛在場景還包括,人性機器人。

碳纖維系汽車、機器人等下遊應用輕量化的理想材料。和飛行汽車一樣,減重意味着更好的續航,外觀耐腐蝕耐磨的特性有助於延長機器人的使用壽命。碳纖維既可以用於制造機械臂和外科,還可以用於制造傳感器和電池。

假若人形機器人的銷量規模最終能達到百萬之巨,每台機器人消耗10-15kg的碳纖維,那么一年的用量可以突破萬噸,拉動超過10億元的市場。


03


國內碳纖維產業發展與日美同時起步,目前高性能碳纖維技術以日本東麗保持領先,而國內依靠自主研發打破了技術壟斷,率先在大絲束碳纖維的產業化上取得突破。

但從2022年起,國內吉林化纖、中復神鷹等企業紛紛將產能規模提升至萬噸以上,國內碳纖維企業新增產能落地及技術迭代,國產替代不斷提速,徹底改變了全球供應格局。

隨着國產碳纖維供應增加,進口比例也逐漸降低。2023年,我國碳纖維的運行產能爲140830噸,同比增長25.7%,在全球的佔比達到47.7%,位居全球第一;國產碳纖維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達到76.7%,創下歷史新高。

從價值量來看,碳纖維產業鏈條長,中間經過復雜的工藝流程,資金投入和技術壁壘都很高,所以從原絲制備到下遊碳纖維制品,復合材料,平均單價和毛利率是越來越高的。

國內產業鏈上目前存在幾類玩家。

吉林系是碳纖維行業中的主力。吉林市的碳纖維是龍頭產業,整個產業鏈由國資委牽頭重組,其中,吉林碳谷主要負責原絲的开發,形成以大絲束爲主,中小絲束全覆蓋的產品矩陣。中遊吉林化纖承接了吉林碳谷的原絲並加工成碳纖維復材,用於風電葉片爲主的工業領域。

在小絲束上,國外東麗、帝人、Hexcel的產能領先,國內公司產能以中復神鷹和光威復材爲主,與國外有一定差距,但產品範圍、性能方面已經逐漸靠攏,高端產品質量和規模與下遊應用的適配上仍待進步。

由於國內小絲束碳纖維生產技術有限,無法批量供應T800 強度以上的小絲束碳纖維。這也是碳纖維需求朝航空航天高端領域拓展的關鍵,這塊目前國內佔比僅爲11.6%,和全球市場有7.5個百分點的差距。

目前需求尚未全面復蘇,價格築底,庫存堆積,產能利用率還較低的情況下,成本控制能力是企業堅持下來必需的技能。但成本結構上,不同環節影響因素大同小異。

例如,丙烯腈的價格波動會影響上遊原絲生產成本,直接材料在吉林碳谷的單噸成本中有着接近六成的比重,需要借助工藝端優化和規模化生產降低單噸消耗。

但在中遊,制造費用變成了大頭。根據中復神鷹成本拆分,以丙烯腈爲主的直接材料成本佔比約30%,而制造費用佔比約50%。

細拆之下,電力成本佔比最高,約佔總成本的15-19%,其次折舊成本佔比約爲總成本的12-14%。從生產流程來看,除了原絲制備(54%),碳化和預氧化這兩項中間環節合計佔了33%的成本。通過調整用電結構和升級工藝,制造費用還有很大的降本空間。

下遊廣闊的需求有望通過不斷降低生產成本來釋放,但碳纖維項目的初始投入非常高,從各碳纖維頭部企業生產线投入成本來看,每萬噸投資額動輒幾十、上百億,除了丙烯腈材料成本和工藝改造,設備也是壓縮成本的關鍵。

因此,國產設備存在較大的替代空間,設備國產化有利於降低前期投入和後續折舊成本。精工科技爲國內碳纖維生產設備龍頭,具備千噸級碳纖維成套生產线供應能力,單套碳纖維生產线均價約爲1.36-1.83億元,顯著低於進口設備造價。


04


經歷了前幾年供不應求的大好行情後,連漲多年的碳纖維價格顯露疲態,擴建速度過快遠超需求增長,庫存的堆積可能使得行業調整期更加漫長。

這些令碳纖維企業的經營普遍承壓,不過整體還處於盈利狀態,同樣是幾十、上百億的產能投資項目,業內還尚未有一家龍頭企業市值達到曾經通威、中環的高度。

從遠期市場前景看,國產碳纖維行業有巨大的想象空間。這種價格調整將通過行業技術進步,設備本土化來降低產業鏈成本,再次打开下遊應用的大門。(全文完)



標題:“黑色黃金”,觸底等反彈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0610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