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名號Leo為何譯為良而非李奧 專家:延續早年葡式譯法
(中央社台北9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籍樞機主教普瑞弗斯特當選羅馬天主教新任教宗,名號「良十四世」(Pope Leo XIV)。專家表示,由於天主教中譯早年大多在澳門,依葡式譯法為「良」而非「李奧」。
普瑞弗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當選羅馬天主教新任教宗,成為第267任教宗,也是首位美國籍教宗。據專家說法,普瑞弗斯特決定以「良十四世」為教宗名號,隱含他有意對個人教宗職責賦予「社會關懷」作風的深意。
法新社引述教廷發言人布魯尼(Matteo Bruni)指出,普瑞弗斯特所選的教宗名號「清楚呼應了天主教會對社會的教旨」。
前教宗良十三世(Leo XIII)在1879年至1903年任職,曾堅定捍衛勞工權益,最為人所知的是在通諭中譴責「工商業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少數富豪和財閥,從而對無數無產階級施加近乎奴役般的枷鎖」。
梵蒂岡專家暨作家馬比耶(Francois Mabille)表示,良十三世是專注於社會教化的教宗,1891年發布的「新事」(Rerum novarum)通諭帶有明顯的社會關懷特徵,「當時在1891年,問題是社會正義,攸關勞工的問題」。
良十四世的名號選擇顯示「這個主題將再次被提起,不僅與過度全球化有關,也與人工智慧等更廣泛的社會議題有關」。
至於為何包括梵蒂岡新聞網(Vatican News)在內的機構要將Leo的中譯為「良」非讀音近似的「李奧」?據澳門聖若瑟大學宗教研究及哲學學院院長劉偉傑神父受訪時告訴香港「明報」,是因早期天主教中文翻譯大部分在澳門進行,是根據葡語而非拉丁語來譯。
例如Leo是拉丁文獅子的意思,葡文則為Leao,葡語發音近似「雷昂」而非「李奧」。
劉偉傑舉出幾個葡文與中文的例子對照,例如良(Leao)、本篤(Bento)、伯多祿(Pedro)、保祿(Paulo)、白冷(Belem)。
新聞週刊(Newsweek)指出,「良」這個名號可追溯至公元440年至461年間在位的教宗聖良一世(Pope Leo the Great)。據「大英百科全書」(Brittanica)記載,他曾成功說服匈奴人不攻打羅馬。
前台灣駐義大利代表、現任台北市義大利商會(ICCT)籌備會主任委員李新穎表示,普瑞弗斯特選擇「良十四世」做為教宗名號,是延續天主教會的傳統。「良」這個名字曾被13位教宗使用,象徵著力量、權威和對信仰的捍衛。(編輯:陳亦偉)1140509
-
專家:教宗名號譯為「良」 延續早年葡式譯法2025/05/09 16:15
-
2025/05/09 13:38
-
2025/05/09 13:23
標題:教宗名號Leo為何譯為良而非李奧 專家:延續早年葡式譯法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9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