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17日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強調中國在東南亞地區大量投資,試圖藉由擴大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應對美國關稅戰。然而三國面對關稅壓力、美國投資龐大以及對中貿易障礙等問題,中國「魅力攻勢」是否有效,仍有待檢驗。

習近平日前訪問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三國,簽署合作文件、發表聯合聲明,並且表示願與東協國家一同以開放包容、團結合作抵制「脫鉤斷鏈、小院高牆和濫徵關稅」,並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亞洲價值觀回應「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以亞洲的穩定性和確定性應對「世界的不穩定和不確定」。

綜合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路透社報導分析,習近平此行正逢美國實施對等關稅政策,在訪問期間著重於促進雙方合作,尤其是在面臨美國關稅戰的共同壓力之下,試圖藉由擴大與東南亞國家的合作,團結東南亞國家共同應對。

習近平也在越南「人民報」發表署名文章強調中越兩國「命運與共」的深厚關係,並回溯歷史,提及兩國在反法、抗美戰爭中的並肩作戰,「中越情誼深厚,既是同志又是兄弟」。

報導指出,習近平藉由這種表述,盼為兩國關係注入更多溫情與歷史厚重感,文中未提1979年的中越戰爭以及至今懸而未決的南海爭議。

報導引述香港亞洲研究中心(RCAS)主任彭念分析,此行簽署諸多協議,不僅在貿易領域,還有投資領域,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這對構建「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有積極的意義。然而後續的實際效果仍要看這些協議實施的具體情況而定。

然而各種「魅力攻勢」在實際的國際現狀之前,能否奏效,仍是一個問號。

彭念提到,中國擔心美國藉由關稅戰,逼迫東南亞國家加入美國的供應鏈和產業鏈,達到「去中國化」目的,這可能會使已經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中資企業受到很大影響。此外,未來美國是否會施加一些投資限制,特別是在東南亞國家接收中國轉移產業時,可能會對這些產業領域吸納美國投資造成一定影響,「總而言之,在外部環境中,美國施加的壓力影響非常大」。

另一方面,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貿易也存在問題。彭念說,雖然有「中國—東協自貿區3.0」等協議,但仍有部分商品不在零關稅清單上,雙邊存在貿易制度性障礙。

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說還有一個更實際的問題,「美國的投資遠多於中國」,而且目前中國在投資領域也存在問題,例如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中國的投資集中在基礎設施領域,但對高科技領域和民生領域的投資過少,包括中國企業向東南亞國家進行核心技術轉讓,實際上也是東南亞國家比較需要的,但目前做得還不太好。此外,中國的投資對當地就業市場的擴充,以及對當地中小企業的排擠或邊緣化,也是當地擔心的問題。

報導中也提到,在政治方面,東南亞國家不願意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避免陷入中美之間的大國競爭。因此多數東南亞國家一方面與美國川普政府保持接觸,另一方面積極鞏固與中國的關係,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目前實現這點並不容易

美國夏威夷亞太安全研究中心教授伏溫(Alexander Vuving)以越南為例指出,平衡戰略的原則是「傾向於對自己更有利或帶來更多好處的一方」,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利用美國關稅大棒帶來的局勢,拉攏東南亞國家,會讓他們更靠近中國。

彭念說,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說,除了平衡中美,也更願意拓展除中美兩個大國市場之外的市場,如歐洲市場。經濟合作多元化有助於東南亞國家應對關稅戰,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經貿挑戰。(編輯:吳柏緯/周慧盈)1140417

習近平


標題:中國強調合作拉攏東南亞國家 魅力攻勢成效待檢驗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2815.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