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財政部通報了近年來查處的六起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這也是繼2022年以來,財政部第五次通報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此次問責可歸納爲違規捆綁包裝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化債不實、保底量和最低量保證、通過國企墊資和籌資等方面,問責範圍的擴大也是彰顯出政府對於隱性債務“遏增化存”的決心。在此基調下,疊加近期3號指引對於城投轉型後發債的規範,預計短期內城投市場融資也將繼續維持偏緊的趨勢。

財政部通報六起隱性債務典型案例。

2025年4月18日,爲進一步嚴肅財經紀律,發揮警示教育作用,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財政部通報了近年來查處的六起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2022年以來,每年財政部都會進行隱性債務問責典型案例的通報,2022年是在5月和7月,2023年爲11月,2024年在9月。此次財政部隱債問責通報的時間點也爲2022年以來最早。

本次問責的原因可歸納爲違規捆綁包裝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化債不實、保底量和最低量保證、通過國企墊資和籌資等方面。

本次隱債問責典型案例的範圍也有所擴大,原因具體可歸納爲違規捆綁包裝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化債不實、保底量和最低量保證、通過國企墊資和籌資等。從通報金額的角度看,本輪問責涉及隱債金額達 43.70億元,爲2022年以來歷次隱債問責案例通報所涉及的隱性債務規模最低值。分地區來看,本次問責分布在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河南、雲南和青海六個地區,其中僅河南省不是化債重點省市。

隱債問責案例的通報再次彰顯政府對於隱性債務“遏增化存”的決心。

自去年11月新增10萬億化債資金後,本輪化債工作也進入新的階段,地方政府債務壓力也得到有效的緩解。此次財政部通報六起隱債問責案例,對新增隱性債務和化債不實等違法違規行爲予以嚴肅處理,再次充分彰顯“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妥善處置和化解隱性債務存量”的決心,以實際行動展現“防止一邊化債一邊新增”的態度,不斷地深化和推進化債工作。

短期內,預計城投融資仍將維持偏緊的趨勢。

2023年4季度一攬子化債开展之後,城投債融資用途限於借新還舊,且在壓縮債務規模的大前提下,城投市場整體呈現淨流出趨勢。而今年以來,市場對於城投融資是否邊際寬松的討論有所增加,但從政策的角度來看,3號指引也再次規範了城投轉型後的發債要求,體現出對於融資管控的態度。而此次財政部又再次通報了六起隱債問責的案例,也是再次彰顯出監管層面對於隱性債務“遏增化存”的決心,在此背景下,預計短期內城投市場融資也將繼續維持偏緊的趨勢。

風險因素:

監管政策超預期收緊;財政政策超預期;個別信用事件衝擊等。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當日發布的《晨會》報告,分析師:明明  李晗  徐燁烽  俞柯帆  來正傑



標題:2025年再度隱債問責釋放什么信號?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6562.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