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人參更親民的養生法:黃芪的4種日常調養搭配
很多朋友覺得,人參是滋補的好選擇,這話有一定道理。不過參的種類那可不少,品質好的價相當不菲,而普通效果又較爲有限。今天,木子就來簡單講講另一種傳統養 生常用品——黃芪。別看它其貌不揚,幾千年前在古籍裏就享有“補氣之長”的美譽。補氣的關鍵在於找准根源,黃芪的調養值得我們細細去體會。
一、固本扶正解疲乏
現在很多人,就是精神不佳,其根源多爲正氣不足。陽氣猶如那內裏的一團溫熱之火,調養之力若有欠缺,便易現手腳發涼、精神不佳,且反復有那種不適之覺。其升發陽氣之用,借由調養中焦脾胃,可助力清陽之氣順勢上揚。
傳統養 生比較看重黃芪在補中氣方面的專長,這能夠使氣血的運行變得更加順暢。平時那些費神多、老坐着不動的朋友,還有因氣血不足引發頭昏的人,用黃芪進行溫補調養是非常恰當的。
日常調養:早上用黃芪5克加紅棗2顆悶泡,助陽氣生 發,煮粥放黃芪10克配大米,適合脾胃虛寒的朋友。
二、黃芪化溼有章法
祛溼其實不能僅僅光排水而已,關鍵在於重振脾胃的運化效能。黃芪可滋養脾肺之氣,從而提升水液運化能力,這樣一來,祛溼就不會傷害到正氣了。
日常調養:黃芪10克加冬瓜150克、生姜煮湯,利水又護正,愛出汗用黃芪6克配糯稻根(糯米稻的曬幹燥根須)10克煎服,固表止 汗兩不誤。
三、黃芪的健運脾土之功
脾胃乃氣血之源頭,現今的生活習慣,輕易便會傷及脾胃。其補益元氣卻不會引發壅滯,既能增強運化功能,又能舒緩中氣虧虛的狀況。飯後出現腹脹,以及便溏等脾虛表現,黃芪可助力脾胃重拾其正常功能。
日常調養:黃芪10克加山藥30克加枸杞幾粒煮粥,溫和滋養脾胃,腹脹時用黃芪5克搭配佛手3克來泡茶,能梳理氣機不傷身。
四、黃芪的平補之力
黃芪補氣,更傾向於以默默的方式來滋養,這種方式很適合長期調養。
三種比較適合的體質:一,氣虛質的人,日常氣息短,沒力氣又疲倦,精神不振,其能減輕這些不適;二,陽虛質的人,通常比較畏寒,手腳總是冰涼的,臉色也顯得蒼白,黃芪能發揮一定的溫 養補益效果;三,氣血兩虛質的人,既有氣虛的表現,又伴有血虛的症狀,黃芪對這種體質也有較明顯的調養作用。
日常調養:黃芪5克配枸杞6粒日常泡水,溫和滋養,自汗多用黃芪6克配山茱萸3克煎服。
經典搭配:
配當歸:調節面色發黃
配玉竹:舒緩口幹舌燥
配白術:調養痰溼體質
木子提醒:虛火旺盛(容易上火、口幹舌燥)、溼熱積聚(舌苔呈現黃膩、大便黏滯)、外感發熱期間(防止病邪滯留),還有孕期女性不宜。
養 生重在用對方法養根基,用好常見藥材比追求名貴補品更重要。
標題:比人參更親民的養生法:黃芪的4種日常調養搭配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