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萊豬進口台灣!檢出萊克多巴胺,專家曝「用在2類用途」:消費者無從得知

於食藥署豬肉儀表板可見,4月29日自澳洲進口一批22.9噸的豬肉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示意圖/取自photo-ac)
美國關稅政策引發全球動盪,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日前宣布「10項不公平貿易行為」,其中關切台灣要求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標示。據食藥署豬肉儀表板顯示,近期從澳洲進口一批22.9噸的豬肉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該批也是台灣自開放萊豬進口後,首批含有萊克多巴胺的進口豬肉。
首批「萊豬」輸台灣!檢出萊克多巴胺
該批可食部位包括豬腳、大腸頭、肝連、嘴邊肉、豬頭皮與豬腸衣等。依我國現行規定,豬肉及其副產品的萊克多巴胺容許量,豬肝與豬腎為每公斤0.04ppm,其餘如豬肉、脂肪、腸、腦等部位則為0.01ppm,因此此次檢出之0.001ppm尚屬合格。
據統計,截至今年4月,台灣進口豬肉總量超過4萬2,000噸,其中其他可食部位達9727公噸。主要進口國以加拿大為首,佔1萬9728噸,其次為西班牙(7,473噸)、丹麥、法國、巴拉圭與荷蘭等國,美國則僅進口386噸。相較之下,澳洲並非主要來源國,此次出現萊劑檢出格外引人關注。
報導指出,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長姜至剛表示,台灣的規定對所有國產與進口產品一視同仁,沒有針對特定國家設限。由於國人飲食文化與國際間有顯著差異,政策需特別考量本地需求。
不過,因應未來的國際談判,相關細節暫時保留。談判時不會先揭示立場,但政府將以食安為最優先原則,依據科學數據與國際規範,建立嚴格的市場查核機制來作為談判基礎。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表示,這些進口肉可能被用於加工食品或組合肉,業者不標示的話,消費者也無從得知豬肉產地。
鄧惟中指出,目前雖政府呼籲業者自主標示豬肉產地,但儀表板上的進口豬肉大多不知流向,消基會曾對市面上的豬肉進行抽驗,發現600產品中,僅2件為美豬,遠低於進口豬肉比例,並擔憂進口豬肉流向不明。
根據《中央社》報導,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徐則鈺告訴中央社記者,目前市面上的豬肉不限於台灣豬肉,進口豬肉也佔有一定比例,尤其是在餐廳、火鍋店等場所,這次事件會不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豬肉,要看事件後消費者的反應。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說,萊克多巴胺為交感神經興奮劑,攝取過多可能會導致心跳加快、手發、心悸、腸胃道症狀,嚴重會心律不整,過去主要發生在飼養的動物身上,出現躁動行為,目前國際上沒看到曾發生於人體案例,然而,主要是擔心長期暴露有無危害,呼籲政府要強化產地標示,讓民眾擁有選擇權。

資料來源:
責任編輯/陳得馥
標題:首批萊豬進口台灣!檢出萊克多巴胺,專家曝「用在2類用途」:消費者無從得知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7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