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來,半導體由於周期性的存在,以及股價波動較大的問題被稱爲“渣男”,好的時候特別好,一旦掉頭,就是六親不認,把投資者坑慘的案例很多。

然而,如果看國外的半導體公司,又總給人高高在上、熱得不行的感覺,特別像英偉達這種公司,市值曾經一度逼近蘋果,即使回調了一段時間,依然是2萬億美元的級別,完全掉不下來的感覺。

內外的溫度,明顯不一樣。

站在現在A股市場逐漸走牛趨勢的時點,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半導體?現在又到底是機會還是陷阱?


01

一切皆周期


按照傳統說的說法,3-4年是半導體的常規周期,從2022年進入周期下行以來,整個半導體已經走過2年,現在到底處於什么階段?

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的最新數據,2024年3月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同比增長15.7%,連續三個月持續保持雙位數的增長率。與此同時,雖然3月份半導體銷售3個月滾動平均值下降0.6%,但相比今年1-2月的的3.1%和2.1%,跌幅正大幅收窄。

投行野村證券的分析師David Wong在最新報告中寫到,3月份將是3個月滾動平均值的季節性底部,預計未來幾個月全球芯片銷售額將強勁增長。

從時間上看,現在似乎真的到了半導體掉頭向上的階段,從產業鏈調研的結果看,經過將近2年的去庫存,目前各大芯片場的庫存水平都已經在正常水平範圍,底部特徵明顯,後期就等待需求拉動了。

問題是,需求驅動力在哪裏呢?

大家可以馬上想到的,是AI需求,特別是過去一年多,因爲chatGPT的出現,所有人都見證了大型科技公司對英偉達GPU的瘋搶。

這點毋庸置疑,否則英偉達也不會衝上那么高的市值,AMD和英特爾更不會着急地推出GPU產品。

但AI需求始終是整個半導體行業的一個細分而已,實際上C端的需求同樣很龐大,比如消費電子、汽車、家電等等。

遺憾的是,在AI需求火熱的同時,這些C端領域表現很一般,甚至有倒退的情況。一方面,全球經濟並沒有全面走向復蘇,所以消費不振;另一方面,C端消費品並沒有什么新的爆款出現,這就是爲什么整個半導體行業在過去一年還說不上復蘇的重要原因。

數據似乎也有驗證,比如今年1-3月,模擬芯片的銷售額繼續同比下降,1月份下降1.5%,2月份下降10.8%,3月份下降3.0%。因爲汽車和工業芯片市場的近期疲軟,阻礙了復蘇步伐。與模擬芯片類似,分立器件以及光電子和傳感器的銷售額仍處於負增長狀態。

不過,現在的情況正在變化。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經濟,在美國經濟持續火熱的情況下,全球經濟也开始步入復蘇,雖然不同地區步伐不同,但基本看不到繼續惡化的情況,底部基本確認,接下來如果沒有什么幺蛾子黑天鵝,大概率將步入向上階段,只是速度還未可知。

第二,隨着AI技術的發展,應用端开始出現一些新的變化,比如從去年年底开始說的AI PC,以及今年年初消費電子展會上出現的各種AI硬件,雖然這些設備並沒有特別炸裂,也看不到有那個可以完全達到像PC、智能手機這樣的全民必需品,但趨勢是值得肯定的。畢竟AI技術最終都要落實到具體的應用上,這種應用除了軟件,就是硬件。

傳統的PC、智能手機雖然也可以應用雲端的AI應用,但不足以支持邊緣側的AI應用,必須加入諸如NPU、AI加速器、大內存芯片等的配件,中間出現的換機潮以及新的配件應用,以及可能出現的新的AI硬件設備,這對於半導體行業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機會。

今年,衆多的PC廠家都做出預計,新的換機主周期將從2024年下半年开始,今年的AI PC銷售滲透率大約7%,預計到2025年AI筆記本電腦的滲透率達到50%。還有蘋果、安卓手機陣營摩拳擦掌要推的AI手機。

所以,諸如存儲芯片、邏輯芯片、處理器芯片等數字IC產品线,未來會出現強勁的增長,爲半導體周期向上貢獻重要力量。

特別要提的是存儲,從存儲大廠三星、SK海力士、美光的財報電話會來看,預計二季度DRAM和NAND產品的價格可能會出現兩位數環比增長,這一市場正進入“超級周期”。

加上現在依然火熱的AI基礎算力需求,半導體步入周期向上,是確定性非常高的事件。


02

哪些最有可能搶跑?


從產業鏈角度看,既然芯片已經周期向上,理論上各個細分都會受益,不過步伐可能會有一些不同。

比如已經搶跑一年有余的AI服務器芯片,像英偉達,你可以說它確實很優質,但目前的股價比較已經反應了明年的情況,甚至有部分已經計價了2026年的業績預期。

但是維持高位,或者再往上衝一波,問題也不會大,只不過寄望於它再翻一倍,概率不太高了,畢竟已經是2萬多億美元。而且過去一年多,積累了很多獲利盤,再往上衝,反而會觸發獲利盤的出逃。

在芯片設計方面,PC和智能手機有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項,因爲有AI+換機潮的刺激,但這個還得具體看需求進度。如果拉貨情況增長比較理想,那這些領域將率先受益。

在制造方面,台積電這類依然看漲,因爲它是全球唯一擁有最完善制程的公司,屬於通喫型的公司。昨天出的4月份銷售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銷售額爲2360億元新台幣(合73億美元),環比增長20.9%,同比大幅增長了59.6%。究其原因,一方面是AI需求持續增長,另一方面消費電子开始復蘇,這對於很多芯片設計公司,都是好消息。

其他的制造公司,能不能有刺激,還是得看下遊需求,比如一些成熟制程的公司,包括聯電、格羅方德,還有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還得各自所在的細分領域的下遊需求。

總體上是向好,但節奏依然有先後。

對於設備廠商,北方華創因爲對於後期的展望不是特別好,股價出現大跌,算是給稍有起色的半導體潑了一盤冷水。不過,也不用過度解讀,因爲半導體行業本身就存在分化,各個細分還是得看各自的需求。

除芯片設計和晶圓代工企業外,半導體設備和材料供應商均有望受益於高景氣周期拐點。

需要強調的是,一旦行業復蘇浪潮向汽車電子、工業芯片等傳統市場擴散,將爲全球芯片銷售注入新的增長動力。對於包括聯發科、英特爾等企業而言,這種多領域的全面周期回暖或將帶來重要的業績修復契機。

周期性技術復蘇擴大到其他電子終端市場,將支持半導體進入下一輪上升周期,從今年下半年持續到2025年。


03

爲什么國內行情總是起不來?


這其實就是國內外最本質的區別。

如果單看海外,半導體公司基本都漲了,除了個別像英特爾這種,因爲有大量資本开支,吞噬了公司的利潤和現金流的。

原因何在呢?

因爲他們那邊跟AI貼得很近,換句話說,人家那邊才是真正的AI,所以能夠乘着AI的東風,一躍而起。咱們這邊跟AI貼得有點遠,所以沒有辦法,只能眼看別人起高樓。

從半導體底層邏輯出發,任何周期上升,都是需求和庫存的共振。有新的需求,而且量很大,庫存又在低位,是最好的狀態。即使需求正常,庫存已經出清完成,也可以。

現在最新最大的需求,無疑是AI,而且基本集中在B端,也就是數據中心層面,所以英偉達、AMD、美光、SK海力士、三星等大廠上去了,處在同一產業鏈的台積電也上去了,甚至賣設備的ASML,賣IP的ARM,也有很不錯的表現。

而咱們這邊的,大多數的下遊客戶還是傳統的消費電子、汽車、工業等領域,這些領域既沒有新增需求,甚至原來的需求也沒真正恢復,所以才會出現一直低迷的情況。

而這些領域又跟宏觀經濟緊密相關,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經濟的全面復蘇,即使確認現在處在周期底部,國內的半導體大概率起來的速度會很慢,也會明顯落後於海外。

所以,押注國內半導體的周期,節奏很重要,太早太晚都容易出事。

庫存數據當然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決定因素,還是下遊的需求。

最後,說到半導體的投資策略,最好當然是和AI沾邊的,如果估值沒有炒得很高,都有布局價值,當然也可以等待回調後低吸。

至於傳統的細分領域,保守起見,就只有做低吸了。(全文完)



標題:“渣男”板塊:明明周期向上,但就是起不來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10688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