吭哧吭哧忙着搶美團15-15的大額券時,各大媒體都在推送同一條信息!

“出口轉內銷”的大招又要新變化了?


1

六部門:下調離境退稅起退點


4月27日,商務部等6部門發布關於進一步優化離境退稅政策擴大入境消費的通知,提及三方面內容:

推動離境退稅商店增量擴容、豐富離境退稅商品供給、提升離境退稅服務水平。

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一點就是:下調離境退稅起退點至200元,上調現金退稅限額至2萬元。

境外旅客同日同店購买退稅物品金額達到200元人民幣,且符合其他相關規定的,可以申請辦理離境退稅;將現金退稅限額從原來的1萬元人民幣上調至2萬元人民幣。

早在半個月前的4月8日,離境退稅“即买即退”從多地試點推廣至全國的消息公布後,跨境免稅板塊應聲躁動,免稅龍頭股中國中免4月8日-4月10日累計上漲24.11%。

第一權重股是中國中免的兩只旅遊ETF,毫無意外拿下期間漲幅第一(剔除QDIIETF),華夏旅遊ETF、富國旅遊ETF分別漲12.03%和11.62%。

(本文內容均爲客觀數據信息羅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從指數編制規則也很好理解,中證旅遊指數選取涉及住宿、遊覽、購物、餐飲等旅遊產業鏈的上市公司證券作爲指數樣本,前十大權重股分別是中國中免、宋城演藝、上海機場、錦江酒店、首旅酒店、中國東航、南方航空、中國國航、春秋航空、海南機場。

市場爲何對離境退稅“即买即退”政策如此看好?

離境退稅是指對境外遊客在本國購买的商品退還增值稅或消費稅,以鼓勵消費和促進旅遊業。

國家稅務總局4月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辦理離境退稅的境外旅客數、退稅商品銷售額、退稅額同比分別增長2.3倍、1.2倍、1.3倍。

而 “即买即退” 則是指遊客在購买商品時立即獲得退稅,而不是像傳統方式那樣在離境時辦理退稅手續。

這相當於將退稅環節從機場前置到商場,遊客當場拿到退稅後,有更大概率進行二次消費,形成了 “購物 - 退稅 - 再消費” 的閉環。今年一季度,北京離境退稅商品銷售額2.7億元,同比翻一番。

 “即买即退” 能順利實現與中國移動支付體系與跨境支付網絡建設的不斷完善密不可分。

例如跨境來華遊客只要在微信、支付寶上綁定包括VISA、Mastercard在內的七大國際品牌銀行卡即可线上支付。

本次優化離境退稅政策同樣提及:

推動退稅代理機構與支付機構、清算機構等加強合作,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移動支付、銀行卡、現金等多種方式提供退稅服務,更好滿足境外旅客多樣化支付服務需求。

支付寶數據顯示,4月前半月,來華遊客用支付寶消費金額同比增長1.5倍,美國用戶使用支付寶消費金額同比增長2倍。

入境遊有望在五一假期迎來又一波爆發式增長。

攜程發布的《五一旅遊出行預測報告》顯示,網紅博主“甲亢哥”《中國奇遇記》系列短視頻在海外社媒實現裂變式傳播,拉動五一期間入境酒店搜索指數同比激增200%。

深一層意義來看,離境退稅“即买即退”政策間接應對美國關稅壁壘,美國消費者直接來華購买的總成本比本土更低。

這種 “反向代購” 趨勢有望構建新型消費生態,推動中國從 “世界工廠” 向 “全球消費目的地” 轉型。


2

南向資金新變化


本周,港股整體穩步上漲,恆生指數漲2.7%,恆生科技漲2%。漲幅較大的有行業有恆生創新藥(+10.3%)、恆生汽車(+4.7%)。

這種情況下的南向資金,表現有點意思。

在4月2日以來的“對等關稅”風波的影響下,南向資金逆風前行,4月9日爆买355.86億港元,直接創下創歷史最高紀錄。

可美國4月22日剛放暖風,南向資金次日就狂賣181.07億港元,創史上第二大單日淨賣出紀錄。

國泰君安國際回溯歷史數據發現,南向資金有“逆勢操作”的風格特點。

南向資金淨买入額與恆指對數收益率展現出一定的負相關性,具有一定的“跌买漲賣”特點。

具體的配置方向上,國泰君安國際發現南向資金重心有所變化。

2024年上半年,南向資金投資風格以高分紅行業爲主,如能源、通訊運營商等;2025年年初至今,南向資金風格重心向科技成長傾斜。

2025Q1,公募在以恆生科技指數爲代表的科技成長方向持續加倉,加倉商貿零售、電子和傳媒行業,降低能源和原材料行業倉位。

比較出乎意料的是,本次特朗普超預期關稅衝擊期間,南向資金居然沒有選擇加大以高分紅爲代表避險板塊的配置,而是繼續向科技成長傾斜,整體呈現啞鈴型”持倉。

4月2日-4月22日,南向資金淨流入金融行業237.8億港元,同時加大對科技成長風格的持倉,淨流入規模最大的兩個行業是非必需性消費(商貿零售)和資訊科技行業,分別淨流入 494.8 億港元和277.8 億港元。

不禁令人好奇,今年頻頻“爆單”的南向資金背後,到底是何方神聖?

最新公布的公募一季度數據,或許可以提供一些蛛絲馬跡。

今年一季度南下資金淨买入4386.53億港元,創下單季度新高,同比飆增2.29倍。

公募基金一季度持倉數據同樣顯示,主動偏股型基金同樣大舉加倉港股。港股市場的配置比例則由2023年末的8.66%,持續提升到2025年第一季度末的19.10%。

但在南下資金中公募基金的持倉佔比口徑中,民生證券統計發現,主動偏股基金、被動偏股基金的持倉佔比在2025Q1雖然均有所提升,前者Q1持有港股規模佔南下持倉的11.19%,後者是4.02%。

但兩者的小幅提升比例顯然撐不起2.29倍的高速增長,意味着本輪南下資金的主要力量可能依然來自於公募之外(險資、個人等)。

民生證券團隊還提出一個觀點,被動偏股基金可能正在成爲近幾年南下的“新勢力”。

Wind數據顯示,一季度ETF“吸金”TOP30指數中,港股通相關指數佔據6席位,其中港股通互聯網、港股通科技分別淨流入145.78億元、132.40億元。 


3

金融工作者开始熱衷考公


近期,證監會公示2025年度擬錄用公務員名單,共有287人擬被錄用,其中28位來自券商,7位來自基金。

而此前上海市發布2024年度公務員考試擬錄用人員名單中同樣有證券從業者,包括14名來自券商,及1名私募基金從業者。

此外,多地稅務局、財政部等機構也頻繁出現券商員工“上岸”案例。

有人力資源機構統計,2024年證券行業主動離職率同比上升18%,其中轉向體制內(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的從業者佔比達35%,較2020年漲了一倍。

除公務員外,券商從業者還轉向國企、上市公司董祕、私募基金等領域。

4月23日,華恆生物公告新聘任鄧先河爲該公司董祕,鄧先河此前是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化工組負責人、首席分析師。

Choice數據顯示,證券從業人員總數從2024年初的33.15萬人降至2025年4月的32.61萬人,減少約2.44萬人。

這與金融行業薪酬吸引力下降及市場環境變化有關,例如IPO、再融資遇冷、公募降費改革等。



標題:半個月後,再放大招?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5774.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