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級“中國神船”啓航,中國船舶吸並中國重工獲交易所受理
5月8日晚間,中國船舶(600150)與中國重工(601989)雙雙公告,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受理中國船舶換股吸收合並中國重工的申請。
這場交易金額高達1151.5億元的“A股十年最大合並案”,標志着“南北船”整合邁入實質階段,也折射出央企專業化整合的加速深化。
截至5月8日收盤,中國船舶市值1348億元,中國重工市值989.6億元。
迎新進展
回溯此次交易的歷程,2024年9月2日晚間,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公告稱,兩家公司正在籌劃換股吸收合並事宜,並在2024年9月18日晚間發布了交易預案。
根據最新披露的合並方案,中國船舶擬以每1股中國重工股票換0.1335股中國船舶股票的比例進行吸收合並。調整後的換股價格分別爲中國船舶37.59元/股、中國重工5.032元/股,中國船舶將發行約30.44億股新股,合並後總股本達75.16億股。
交易完成後,中國重工將終止上市,存續公司總資產突破4000億元,2024年合並營收達1340億元,淨利潤49.25億元,穩居全球造船業榜首。
這一整合不僅徹底解決兩家公司長期存在的同業競爭問題,更將形成覆蓋艦船研發設計、核心配套、總裝建造的完整產業鏈。合並後的新公司全球市場份額預計超20%,在LNG船、超大型集裝箱船等高附加值船型領域的技術優勢和定價權將顯著增強。
合並進程的加速,與行業周期和政策紅利的雙重驅動密不可分。當前全球造船業正處於新一輪上行周期,克拉克森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新船價格指數較2020年低點反彈近50%。
中國船舶2024年淨利潤同比增長22.21%至36.14億元,手持訂單金額高達2169億元;中國重工淨利潤同比激增266.6%至13.11億元,兩家公司2025年一季度淨利潤增速更分別達到181%和282%,印證行業高景氣度。
政策層面,國資委“突出主責主業”的改革要求,與海洋強國战略形成共振。合並後的新公司研發投入將超百億元,重點攻關智能船舶、深海裝備等前沿領域,目標直指全球船舶工業的制高點。
央企整合進入2.0時代
這場千億級整合的背後,是央企改革從“物理合並”向“化學反應”深化的縮影。
自2019年“南北船”集團重組成立中國船舶集團以來,此次上市平台合並被視爲資產梳理的“關鍵一躍”。存續公司49.29%股權由中國船舶集團控制,既保持战略定力,又通過市場化機制激發活力。
值得關注的是,方案中創新的“動態換股機制”成爲亮點。根據2024年利潤分配調整換股比例,從初始的1:0.1335微調至1:0.1339,體現對中小股東權益的精細考量。而現金選擇權的設置中,中國船舶30.24元/股、中國重工4.04元/股的保底價格雖曾引發股價波動,但隨着市場回暖,截至5月8日兩家公司合計市值達2337億元,較預案發布時上漲11%。
從更宏觀視角看,此次合並延續了近年來央企“分層整合”的战略路徑。2024年以來,已有近20家上市公司參與央企重組,交易規模同比翻番,航空工業成飛集團注資中航電測、國泰君安擬合並海通證券等案例接連落地。與十年前“南北車合並”催生中國中車的邏輯一脈相承,當前改革更強調專業化整合與價值創造。
分析指出,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的合並,既是對外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必然選擇。2024年中國造船業承接全球57%的新訂單,但面臨韓國技術追趕和歐美“301調查”壓制的雙重挑战;更是對內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舉措,通過消除內耗、集中資源,在綠色船舶、智能制造等新賽道構建護城河。
標題:千億級“中國神船”啓航,中國船舶吸並中國重工獲交易所受理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19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