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票房至今已經超過158億。電影出品方、光线傳媒自然是賺翻了。根據此前發布的票房公告粗略估算,單《哪吒2》的票房能給光线帶來的營業收入就超過30億。账上有錢,王長田出手了,最近和新浪的曹國偉一起,給母校捐了1個億。

時值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之際,這筆捐贈將用於設立新文科發展基金,助力人文學科與社會學科創新。據悉,基金將實行开放管理,匯聚更多社會資源,爲復旦新文科的發展集聚動力。

一位是光线傳媒董事長,一位是新浪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都來自復旦新聞系著名的8413班。畢業後,他們都曾從事過一线的新聞工作。此前,兩人多次捐資支持學校的項目。

不久前,材料系1985級校友李平和歷史學系1986級校友廖梅夫婦,也給母校捐贈了10億人民幣,支持建設復旦大學學敏高等研究院。這是世界頂尖的自然科學領域高水平基礎研究和交叉研究機構。

海外,校友捐贈的歷史和文化深厚,20世紀80年代以來,耶魯大學开創了將校友捐贈用於多元資產配置的“耶魯模式”,校友捐贈基金由此成爲美國LP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內,高校捐贈基金起步較晚,1994年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成立,成爲改革开放後首家高校基金會。近年來,在清華、交大、復旦等高校帶動下,校友基金捐贈基金的有關實踐剛剛开始萌芽。


與復旦有關的日子


一個月前,王長田回到母校做了一場主題演講,關於《哪吒2》與中國版電影公司。《哪吒2》熱映時,他拒絕接受媒體採訪,甚至暫時停止社交媒體發聲。參加紀念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系列活動,是他近來罕見的公开亮相。活動主持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張力奮教授,是當年8413班的輔導員,王長田和曹國偉的班主任。

這個班級,出過不少在傳媒界頗有影響力的“大咖”:光线傳媒董事長、貓眼娛樂董事長王長田;新浪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微博董事長曹國偉;曾任《南方都市報》、南方網總編輯的暨南大學教授曹軻;五次獲得中國新聞獎的經濟日報社副總編輯唐衛彬;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曾任上海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常勃;上海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解放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陳頌清……

畢業後,王長田曾在多個場合表達過對母校的深厚感情。他說,自己現在的一點點小成績,與當初復旦給他種下的種子有關。

王長田出生於遼寧大連,1984年,考入復旦新聞系的他,坐了三十個小時的船到上海,开啓了四年大學生活。王長田愛讀書,除了閱讀大量的文學和哲學書外,他的枕邊常堆着報紙和經濟類的書籍。

入學後不久,他因肺結核復發吐血入院。幸運的是,復旦沒有讓他退學,並補貼了一千多元的醫療費,讓他住院治療。四十年後,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用來概括他和母校的故事正合適。

畢業後,王長田先後在《中華工商時報》、北京電視台做過記者,1998年,創辦光线傳媒。2006 年,光线傳媒开始嘗試電影發行,首部作品《傷城》取得 8000 萬高票房。此後陸續推出多部電影,在電影領域逐漸站穩腳跟。

曹國偉是上海人,從復旦新聞系畢業後,在上海電視台做了一年財經記者,之後赴美留學,先後獲得俄克拉荷馬大學新聞學和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商學院的碩士學位。碩士畢業的曹國偉沒有繼續從事新聞工作,先後在美國硅谷的會計事務所安達信和普華永道就職,作爲審計師參與了多項重大的IPO項目。這些經歷,爲他之後在新浪資本運作打下基礎。

1999年,曹國偉加入新浪,以財務副總裁的身份接手上市流程。2006年5月,曹國偉任新浪首席執行官,外界對他的評價極高:“對未來有清晰的規劃,做事大氣,但又不缺乏激情且極具責任感”。

如今出現在公衆視野中的曹國偉,多是西裝革履,嚴肅認真,但回憶起在復旦讀書的時光,他自認爲不算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留過長發,戴墨鏡,是當時攝影協會的會長,經常翹課,背着相機到戶外攝影。

張力奮曾評價他是“天生的商人”,曹國偉在事業上的成就,也恰恰驗證了這一點。王長田和曹國偉同窗四年,畢業後也有不少交集。2010年,兩人達成战略合作,構建“光线娛樂頻道”。

如果說他們身上有什么共同的特質,大概是復旦給予他們的开放的思維方式、批判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離校數十載,兩人依舊希望可以回饋母校,讓復旦的人文精神在一代代學子中傳承,煥發新的生命力。


蓬勃發展的校友捐贈基金


這次捐資,兩人與學校進行過多次深入研討。成立新文科基金,也是對此前熱門的“文科無用論”的回應。

今年,復旦大學宣布將在建校120年之際迎來一場“教育教學3.0版”的改革:將原來的工科學院拆分爲六個創新學院。同時,文科招生比例由原先的近40%調整至20%,培養更精更頂尖的文科人才。

建校120周年,復旦大學收到的另一份特別的禮物,是材料系高分子專業 1985 級校友李平、歷史學系 1986 級校友廖梅夫婦捐贈的10億人民幣,支持建設復旦大學學敏高等研究院。學敏高等研究院定位爲世界頂尖的自然科學領域高水平基礎研究和交叉研究機構,以交叉性、前沿性、國際化爲建設宗旨,致力成爲世界頂尖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李平是寧德時代聯合創始人,從復旦大學畢業後便投身商界;廖梅在復旦讀了十年書,對母校懷有深厚感情,是著名歷史學家朱維錚教授指導的第一位國內博士生。

2004年6月,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成立,接受校友和各界捐贈,用於支持復旦大學在學生培養、學科建設、師資建設、創新創業發展等方面的提升。許多知名校友捐資回饋母校,希望助力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2015年底,復旦大學校董、經濟學院校友、中國泛海控股集團董事長盧志強捐贈5000萬設立“復旦大學創新創業學院泛海發展基金”,用於支持創新創業學院的籌建、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2021年,復旦大學校友譚瑞清捐贈2億元,設立人才隊伍建設專項基金,用於支持化學、材料及相關學科發展,包括獎勵優秀師生、助力教學教材建設等。

復旦只是一個縮影。近幾年,多所知名大學校友回饋母校,支持母校的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

2022年,科沃斯創始人錢東奇向南京大學捐贈4億元,重點支持生命科學、半導體學科等領域的科學研究與隊伍建設;2023年,武漢大學1987級計算機系校友、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向母校捐贈13億元人民幣,聚焦支持數理化文史哲六大學科基礎研究、計算機領域科技創新以及大學生培養;2024年,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CEO梁汝波共同向母校南开大學捐贈人民幣2億元,用於支持南开數學研究和人才培養。

除了單純的校友捐贈,國內也在高校逐步效仿耶魯模式,設立母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在各高校的教育基金會中,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先走上了專業化運作的道路。2018年,該基金會參股成立了市場化資產管理機構菡源資產,後者成爲上海交大未來產業母基金的基金管理者。交大未來產業母基金不僅投資過青松基金、君聯資本、紅杉中國、金沙江創投、啓高資本等知名機構,還直投過一些醫療、科技項目,如景昱醫療、上海領微科技等項目。

除了考慮收益,上海交大可以通過這些項目更精准地支持與學校優勢相關的、具有發展潛力的高科技項目,推動學校科研成果轉化,助力校友創業企業成長。

在創投圈,甚至有“半個創投圈,都是上海交大人”的說法。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是交大1989屆本科校友,爲母校捐資設立“曾毓群教育基金”。2021年,又通過寧波瑞庭向母校上海交通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捐贈200萬股寧德時代股票,按當時股價計算,市值高達約14億元。2023年 ,上海元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交通大學88級校友張煒捐贈50萬股比亞迪股份,設立 “元昊教育基金”,支持學校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基礎學科領域的拔尖人才培養及研究工作,當時這筆捐贈價值1.2億元。

但總體而言,和海外的成熟實踐相比,國內校友捐贈基金整體仍面臨投資經驗不足、缺乏專業人才等問題,從在私募股權中的出資比例來說更是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仍然有着較大的發展空間。



標題:又有人給復旦捐了1個億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20022.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