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之際,如何看本輪中國資產重估的後續走向?
一、如何看待近期的調整?
從我們1月19日報告《准備迎接新一輪上行》提出,市場將在春節前後迎接新一輪上行、結構上首推AI。春節以來,以DeepSeek爲契機,科技突破引領中國資產重估。3月9日報告《中國資產重估如何擴散?》中我們進一步提示,中國資產重估將進一步向受益於政策支持、景氣邊際改善的方向擴散。
然而行至當前,在經歷春節前後至2月底的AI領漲,以及3月以來政策寬松驅動順周期修復引領的上漲後,近期市場也出現了一些波動。這種調整,一方面是海外市場劇烈動蕩擾動風險偏好,另一方面,也是我們根據往年季節效應早已提示的,“隨着年初數據陸續公布,以及年報披露窗口臨近,市場逐漸進入更看現實的階段”。1)近期海外劇烈動蕩,美股尤其是科技巨頭大幅回調,導致市場風險偏好收縮、資金快速流出,拖累國內市場情緒。2)從日歷效應的角度,每年2月3月上旬是全年風險偏好最高的時候,今年由於DeepSeek的加持,市場更是演繹出一波AI引領的行情。但從3月下旬开始到4月份,市場將逐漸進入一個風格更亂、更看現實的階段。背後是隨着年初數據陸續公布,以及年報一季報披露窗口臨近,市場开始更加關注業績的兌現情況,進而導致風險偏好收縮。
二、調整之後,如何看本輪中國資產重估的後續走向?
首先從當前的位置來看,在經歷調整後,市場的擁擠度已經得到了明顯的消化。當前來看,大部分行業擁擠度已回落至中等水平,尤其是此前大幅領漲、擁擠度一度處於歷史高位的TMT板塊,在經歷近期的調整後,多數細分方向擁擠度已經來到了中等甚至偏低的水平。因此,我們認爲在經歷近期的調整後,市場已經部分消化了此前的交易擁擠。對於後續的調整空間無需過度悲觀。
更重要的是,以科技爲主线、同時各類順周期資產積極修復,兩者相輔相成、交相輝映的中國資產重估,仍是今年市場的主要矛盾。這背後,是以科技突破引領、同時更加積極、有針對性的宏觀政策密集加碼,帶動微觀主體信心、預期不斷增強的背景下,市場對中國資產重估由點及面的擴散:
年初以DeepSeek爲代表的科技突破,使得全球AI產業邏輯由上遊算力基礎設施的集中式發展、向中下遊應用的多元化創新轉變,國內科技企業有望憑借龐大市場與場景應用的優勢後來者居上。全球對科技資產的重估开始由美國轉向中國,並由過去的上遊少數硬件環節向更多中下遊以及“AI+”細分領域擴散。
類似1999-2001年“5·19”互聯網行情,2013-2015年的移動互聯網行情,2019-2021年“新半軍”行情,今年隨着各行業AI滲透率快速提升、更多垂直應用加速落地,從 AI 到 AI +的廣泛行業都存在着战略性的成長機會,這是中國本輪行情主升浪的根基。參考歷史經驗,這一過程或將持續數年。
與此同時,今年積極的兩會政策定調、尤其是近期更加聚焦需求側的宏觀政策密集落地,進一步夯實去年9月以來政策反轉邏輯的同時,也助力市場信心修復範圍不斷擴大,爲中國資產重估擴散提供良好的宏觀環境。
短期內,參考歷史經驗,當前市場可能仍處於一個風格相對均衡、偏向績優方向的時間窗口。從日歷效應的角度,我們統計了近十年各類風格相對全A的勝率,可以看到,3-4月本身就是一個從前期風格明確、向風格趨於均衡、再到進一步向績優方向聚焦和縮圈的過渡期:
每年2月到3月上旬,都是風格β最爲鮮明的階段之一,小市值、高彈性板塊勝率明顯較高,而大市值、低估值往往較難跑贏。因此,前期以AI爲代表的科技成長風格持續演繹,除產業趨勢催化外,也有基本面和政策真空期下,市場風險偏好擡升的助力。
3月中旬到4月上旬,市場將從此前小市值、高彈性板塊的一枝獨秀,逐漸步入一個更加均衡、各類風格勝率基本相當、沒有特別明確主线的階段。
而進入4月下半月,隨着財報披露,市場也將迎來全年最基本面、最價值的時間之一,市場也將向績優股、業績確定性強的方向進一步聚焦和縮圈。
三、聚焦各個環節景氣有望改善的方向
短期市場處於由此前對高彈性方向的極致追逐,逐步轉向風格趨於均衡、再進一步向績優方向聚焦的過程。因此,後續各個環節景氣改善預期較強的方向,有望成爲後續市場關注的重要线索。
(一)AI產業鏈中,優先關注具備業績確定性的上遊硬件,以及部分業績有望改善的中下遊環節
AI仍是全年主线,但在風格相對均衡的3、4月,重要的還是尋找內部業績確定性強、有性價比的方向。AI板塊本身是一個涵蓋上遊算力硬件、中遊軟件服務以及下遊應用的龐大產業鏈條,隨着近期擁擠度進一步消化,疊加後續產業鏈催化不斷、寬松宏觀環境提供風險偏好支撐下,板塊有望反復活躍,當前相對低位和有業績支撐的方向值得率先積極關注、布局。
綜合年初以來盈利預期的調整變化,AI產業鏈中業績有望改善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上遊硬件領域,同時部分細分中下遊軟件應用景氣也有望改善,包括:
上遊算力硬件:光模塊、PCB、液冷服務器、GPU、光纖光纜。
中下遊軟件應用:金融科技、AIAgent、智能家居(消費)、無人機(低空)、無人駕駛(智駕)。
此外,從擁擠度看,上遊硬件也是當前AI中擁擠度消化較快、位置相對偏低的方向,疊加其業績確定性優勢,有望成爲後續AI產業鏈中更加具備性價比的方向。
(二)關注盈利預期改善居前的順周期方向
通過篩選年初以來各行業盈利預期的調整變化,業績有望改善的方向主要集中在部分消費、金融、基建鏈和出口鏈等領域,包括:
受益於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消費補貼擴圍的家電(白電、廚電)、汽車、消費電子;
受益於年初“开門紅”效應的銀行、保險;
受益於財政發力和化債的基建鏈(水泥等);
受益於春節旺季效應、促消費政策加力的飲料乳品、調味品;
受益於“搶出口”的出口鏈(紡織、摩托車、電網設備等);
此外還有券商(市場交易活躍度提升)、貴金屬(黃金漲價)、航天裝備(政府工作報告將商業航天放在新興產業首位)等。
其中,與內需消費、金融相關的細分領域,一方面受益於景氣改善預期,另一方面也是更加受益於各類寬松政策加碼的方向,後續可進一步提高關注度。
風險提示
經濟數據波動,政策寬松低於預期,美聯儲降息不及預期等。
注:本文節選自興業證券2025年3月23日研報《調整之際,如何看本輪中國資產重估的後續走向?——A股策略展望》
報告分析師 :
張啓堯 SAC執業證書編號:S0190521080005
胡思雨 SAC執業證書編號:S0190521110003
張勳 SAC執業證書編號:S0190520070004
吳峰 SAC執業證書編號:S0190510120002
楊震宇 SAC執業證書編號:S0190520120002
標題:調整之際,如何看本輪中國資產重估的後續走向?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04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