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下一個“世界工廠”?
摘要
後疫情時代,印度經濟增速逆勢攀升,工業生產保持高景氣,是外商直接投資和產業鏈轉移的“沃土”。印度制造緣何崛起?印度能否復制中國經驗,成爲“世界工廠”的下一站?
熱點思考:印度,下一個“世界工廠”?
近兩年以來,在全球制造業普遍走弱的背景下,印度工業生產卻逆勢高增長,表現亮眼。2022年至今,印度制造業PMI指數平均高達56%,同期墨西哥、越南等國制造業PMI明顯回落,印度核心工業指數去年底开始突破長期趨勢水平。疫情後,印度GDP增速也處於主要經濟體中的較高水平,2023年增速預計將達到6.3%。
在全球FDI回落的背景下,印度吸引的資本流入仍在擴大。2016年後,全球FDI流量持續回落,但印度FDI流量2022年逆勢擴大至493億美元,高於2021年。這其中,美國對印度投資額擴張最快,疫情後,美國已成爲印度的主要投資來源地,2022年佔比達12%。從行業上看,制造業吸引的外資流入額持續增長,2022年升至113億美元。
從外部因素看,近年來西方國家供應鏈加速分散化,爲新興市場帶來產業鏈轉移機會,是印度工業生產提振的原因之一。從2017年至2022年底,印度佔美國進口份額上升了0.6個百分點,是美國供應鏈擴散的主要受益國之一。長期來看,印度佔美國進口份額持續上漲,截至2023年9月,佔比已達3%。
從內部因素看,印度自身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更加重要。爲鼓勵和扶持本土制造業發展,疫情後,印度政府出台了包括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等在內的一系列補貼和政策措施。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涵蓋 14 個行業, 5年內總支出金額約2.5萬億盧比,財政刺激規模也相應上升,2022年財政赤字率達9.4%,處於近20年高位。
在近兩年貿易萎縮的環境下,印度自身的經濟結構也支撐了制造業擴張。與發展水平接近的越南、墨西哥等國家相比,印度國內市場需求廣闊,私人消費佔GDP比重更高,2023年佔比達67%,近兩年消費增速平均在7%左右,此外,印度疫情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及增速同業上升,帶動資本品需求上漲。
印度經濟發展水平與中國2000年前後較爲類似,處於制造業發展的早期階段。印度2022年人均GDP爲2200美元,與中國2000年左右的水平接近。印度當前人口結構中,15到34歲人群佔比最高,與中國2000年左右類似。印度是否具備成爲“世界工廠”的潛力,取決於人口、資本、效率等生產條件能否得到充分釋放。
人口方面,印度勞動力人口總量富裕,但教育水平低,人口紅利釋放存在短板。印度勞動年齡人口約9.4億,僅次於中國,但印度人口教育水平更低,成人識字率僅爲74%。受貧富差距的影響,印度教育水平擡升偏慢,富人群體高等教育入學率是窮人的13倍。印度勞動參與率處於全球較低水平,僅爲52%,人口總量向紅利的轉化存在約束。
資本是影響生產潛力的另一大要素,印度投資率、國民儲蓄率均低於東亞平均水平。近十年來,印度國民儲蓄率在30%左右徘徊,低於新興市場的平均水平33%,越南國民儲蓄率爲33.6%,中國爲46%,相應地,印度投資率也低於東亞平均水平。政府作爲基建投資的主力,長期受弱監督、透明度差等問題困擾,基建提升速度可能存在短板。
印度生產效率有提升,但增速偏慢。印度全要素生產率長期低於印尼、巴西、菲律賓等國,近年來有所擡升,但增速依舊偏慢,2021年增速低於越南、印尼、中國等。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限制,另一方面,基礎設施的不足也限制了生產率的提升,印度經濟結構中,服務業的高佔比也限制生產率的外溢和增長。
風險提示
地緣政治衝突升級;美聯儲再次轉“鷹”;金融條件加速收縮;
報告正文
一、熱點思考: 印度,下一個“世界工廠”?
(一)全球制造業衰退下,印度產業鏈表現如何?
近兩年以來,在全球制造業普遍走弱的背景下,印度工業生產卻逆勢高增長,表現亮眼。2022年至今,印度制造業PMI指數平均高達56%,同期墨西哥、越南等國制造業PMI明顯回落,越南制造業PMI今年5月一度跌至45%。此外,印度核心工業指數去年底之後开始超過長期趨勢水平。疫情前,印度工業增加值增速長期低於越南,2023年,印度工業增加值增速預計爲6.3%,反超越南的0.8%。疫情後,印度GDP增速也處於主要經濟體中的較高水平,2023年增速預計將達到6.3%。
工業生產提速的同時,印度出口份額也出現上漲。2010年代後,印度出口產品已逐步轉向高端技術密集型產品,2021年高端技術產品出口佔比已升至36%,近兩年,受全球貿易收縮的影響,印度出口金額下降,但重點發展的電子產品出口額仍延續上漲。疫情後,印度商品出口佔全球份額進一步上漲,2022年佔比約1.8%,印度對美出口佔比在也進一步提升,截至今年9月佔比已達20%,成爲印度最大的出口貿易夥伴。
在全球FDI回落的背景下,印度吸引的資本流入仍在擴大。2016年後,全球FDI流量持續回落,但印度FDI流量2022年逆勢擴大至493億美元,高於2021年。這其中,美國對印度投資額擴張最快,疫情後,美國已成爲印度的主要投資來源地,2022年佔比達12%。從行業上看,印度計算機服務等傳統優勢服務業仍然是外資主要流入行業,疫情後吸引了大量資金,但制造業吸引的外資流入額在持續擴大,2022年升至113億美元。
(二)產業鏈擴張的背後,印度制造業緣何提速發力?
從外部因素看,近年來西方國家供應鏈加速分散化,爲新興市場帶來產業鏈轉移機會,是印度工業生產提振的原因之一。從2017年中美貿易摩擦前至2022年底,印度佔美國進口份額上升了0.6個百分點,高於墨西哥、韓國等國,是美國供應鏈擴散的主要受益國之一。長期來看,印度佔美國進口份額持續上漲,截至2023年9月,佔比已達3%。但印度份額上升幅度低於越南,出口佔GDP比重也低於越南,外部因素並不能完全解釋印度工業生產的強勁擴張。
從內部因素看,印度自身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更加重要。爲鼓勵和扶持本土制造業發展,疫情後,印度政府出台了包括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國家物流政策、特別激勵計劃等在內的一系列補貼和政策措施。其中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涵蓋了 14 個行業,包括半導體、汽車、手機等,5年內總支出金額約2.5萬億盧比,佔財政總支出比重的3.3%,財政刺激規模也相應上升,2022年財政赤字率達9.4%,仍然處於近20年高位。
在近兩年貿易萎縮的環境下,印度自身的經濟結構也支撐了制造業擴張。與發展水平接近的越南、墨西哥等國家相比,印度國內市場需求廣闊,私人消費佔GDP比重更高,2023年佔比達67%,近兩年消費增速平均在7%左右。此外,印度疫情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及增速上升,帶動資本品需求上升。經濟結構的特徵優勢使得印度在外需萎縮時,消費、投資等內需也具有支撐制造業擴張的作用。
(三)向後看,印度“世界工廠”之路面臨哪些約束?
印度經濟發展水平與中國2000年前後較爲類似,處於制造業發展的早期階段。印度2022年人均GDP爲2200美元,與中國2000年左右的水平接近。印度當前人口結構中,15到34歲人群佔比最高,呈現上窄下寬的金字塔結構,人口分布與中國2000年左右類似。但印度的勞動人口增長更迅速,2022年印度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約爲9.6億人,接近與中國2007年前後水平。印度是否具備成爲“世界工廠”的潛力,取決於人口、資本、制度等制約因素能否得到充分釋放。
人口方面,印度勞動力人口總量富裕,但教育水平低,人口紅利釋放存在短板。印度人口規模預計在2023年超越中國,成爲人口第一大國。印度勞動年齡人口約9.4億,僅次於中國,遠超越南、印尼等國,但印度人口教育水平更低,75%的勞動力人口僅接受過中小學教育,成人識字率僅爲74%,明顯低於其他相同發展水平國家。且受貧富差距的影響,印度教育水平擡升偏慢,印度富人群體高等教育入學率是窮人的13倍。印度勞動力參與率處於全球較低水平,僅爲52%,人口總量向人口紅利的轉化存在較高的約束。
資本是影響生產潛力的另一大要素,印度投資率、國民儲蓄率均低於東亞平均水平。近十年來,印度國民儲蓄率在30%左右徘徊,低於新興市場的平均水平33%,越南國民儲蓄率爲33.6%,中國爲46%,相應地,印度投資率也低於東亞平均水平,長期來看或制約資本投資的擴張。基建投資方面,印度長期存在着基建落後的問題,以道路爲例,印度80%以上的道路爲農村道路,政府作爲基建投資的主力,長期受弱監督、透明度差等問題困擾,基建提升速度可能受制約。
印度生產效率有提升,但增速偏慢。印度全要素生產率長期低於印尼、巴西、菲律賓等國,近年來有所擡升,2019年高於中國,與印尼持平。盡管如此,印度勞動生產率增速依舊偏慢,2021年增速低於越南、印尼、中國等國。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限制,另一方面,基礎設施的不足也限制了生產率的提升,印度經濟結構中,服務業的高佔比也限制生產率的外溢和增長。
經過研究,本文發現:
(1)近兩年以來,在全球制造業普遍走弱的背景下,印度工業生產卻逆勢高增長,表現亮眼。2022年至今,印度制造業PMI指數平均高達56%,同期墨西哥、越南等國制造業PMI明顯回落,印度核心工業指數去年底开始突破長期趨勢水平。疫情後,印度GDP增速也處於主要經濟體中的較高水平,2023年增速預計將達到6.3%。
(2)在全球FDI回落的背景下,印度吸引的資本流入仍在擴大。2016年後,全球FDI流量持續回落,但印度FDI流量2022年逆勢擴大至493億美元,高於2021年。這其中,美國對印度投資額擴張最快,疫情後,美國已成爲印度的主要投資來源地,2022年佔比達12%。從行業上看,制造業吸引的外資流入額持續增長,2022年升至113億美元。
(3)從外部因素看,近年來西方國家供應鏈加速分散化,爲新興市場帶來產業鏈轉移機會,是印度工業生產提振的原因之一。從2017年至2022年底,印度佔美國進口份額上升了0.6個百分點,是美國供應鏈擴散的主要受益國之一。長期來看,印度佔美國進口份額持續上漲,截至2023年9月,佔比已達3%。
(4)從內部因素看,印度自身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更加重要。爲鼓勵和扶持本土制造業發展,疫情後,印度政府出台了包括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等在內的一系列補貼和政策措施。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涵蓋 14 個行業, 5年內總支出金額約2.5萬億盧比,財政刺激規模也相應上升,2022年財政赤字率達9.4%,處於近20年高位。
(5)在近兩年貿易萎縮的環境下,印度自身的經濟結構也支撐了制造業擴張。與發展水平接近的越南、墨西哥等國家相比,印度國內市場需求廣闊,私人消費佔GDP比重更高,2023年佔比達67%,近兩年消費增速平均在7%左右,此外,印度疫情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及增速同業上升,帶動資本品需求上漲。
(6)印度經濟發展水平與中國2000年前後較爲類似,處於制造業發展的早期階段。印度2022年人均GDP爲2200美元,與中國2000年左右的水平接近。印度當前人口結構中,15到34歲人群佔比最高,與中國2000年左右類似。印度是否具備成爲“世界工廠”的潛力,取決於人口、資本、效率等生產條件能否得到充分釋放。
(7)人口方面,印度勞動力人口總量富裕,但教育水平低,人口紅利釋放存在短板。印度勞動年齡人口約9.4億,僅次於中國,但印度人口教育水平更低,成人識字率僅爲74%。受貧富差距的影響,印度教育水平擡升偏慢,富人群體高等教育入學率是窮人的13倍。印度勞動參與率處於全球較低水平,僅爲52%,人口總量向紅利的轉化存在約束。
(8)資本是影響生產潛力的另一大要素,印度投資率、國民儲蓄率均低於東亞平均水平。近十年來,印度國民儲蓄率在30%左右徘徊,低於新興市場的平均水平33%,越南國民儲蓄率爲33.6%,中國爲46%,相應地,印度投資率也低於東亞平均水平。政府作爲基建投資的主力,長期受弱監督、透明度差等問題困擾,基建提升速度可能存在短板。
(9)印度生產效率有提升,但增速偏慢。印度全要素生產率長期低於印尼、巴西、菲律賓等國,近年來有所擡升,但增速依舊偏慢,2021年增速低於越南、印尼、中國等。勞動生產率的提升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限制,另一方面,基礎設施的不足也限制了生產率的提升,印度經濟結構中,服務業的高佔比也限制生產率的外溢和增長。
風險提示
1、 俄烏战爭持續時長超預期。俄烏雙方陷入持久战,美歐對俄制裁力度只增不減,滯脹壓力加速累積下,貨幣政策抉擇陷入兩難境地。
2、 穩增長效果不及預期。債務壓制、項目質量等拖累穩增長需求釋放,資金滯留在金融體系;疫情反復超預期,進一步抑制項目开工、生產活動等。
3、 疫情反復。國內疫情反復,對項目开工、线下消費等抑制加強;海外疫情反復,導致全球經濟活動、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壓制延續,出口替代衰減慢。
注:本文來自國金證券於2023年12月17日發布的證券研究報告《印度,下一個“世界工廠”?》,證券分析師:
趙 偉(執業S1130521120002)zhaow@gjzq.com.cn
陳達飛(執業S1130522120002)chendafei@gjzq.com.cn
趙 宇(執業S1130523020002)zhaoyu2@gjzq.com.cn
陳燃萍 chenranping@gjzq.com.cn
標題:印度,下一個“世界工廠”?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62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