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吧,家門口的社區食堂!迷你食堂請來“大家夥”做出兩道招牌菜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方力 通訊員 鄭凱怡
星星點點分布的社區食堂,是一座城市裏最有煙火氣的存在,不起眼,卻充滿驚喜。
潮新聞·錢江晚報开出全新的社區版“屋檐下”,我們想和用戶讀者走得更近。
“屋檐下”最近討論熱度最高的話題就是家門口的社區食堂。
前期我們推出了關於社區食堂的“食話實說”,收到了很多用戶讀者關於社區食堂的意見、建議,也有粉絲給我們推薦家門口食堂的招牌菜,還誠意邀請記者去現場試喫。
於是我們決定,跟着讀者推薦,推出社區食堂“食話實說”升級版:走一走杭州各城區最有特色的社區食堂,打聽哪個社區食堂哪道菜點單率最高,光盤率最高,看看誰是老百姓心中的“米其林”版社區食堂。
北山街道供圖
第一批第一家得到讀者推薦的是西湖區北山街道友誼社區食堂。
北山街道提供視頻
沒有廚房也沒有廚師
迷你社區食堂靠什么圈粉
“食堂創新採用了‘AI智能鮮食現烹設備+數字化服務’的運營模式,通過智能中央廚房標准化零油煙生產、全程冷鏈配送,每日從農場速度鮮到餐桌上;利用大數據分析不同人群的飲食偏好,科學制定營養均衡、少油低糖的餐譜;智能烹飪設備精准控制火候,讓每道菜色出品都色香味俱全。”北山街道安利說,剛开業不到一周,用AI智能設備做菜的友誼社區幸福食堂火了。
看看這开業時的照片,來喫飯的食客個個都眉开眼笑的。
在科技賦能下,一家迷你社區食堂是如何做到美味又健康的?
北山街道供圖
5月12日,杭州开啓一年中熱情又漫長的夏季。記者走進杭州西湖區北山街道友誼社區的食堂,第一個感覺就是精致而迷你,第二感覺是潔淨沒有油煙。
它嵌在友誼新村居民樓裏,不光面積小,人員也很精簡,只有2位打菜大姐,守着一個出菜窗口。准確說,這裏沒有廚房也沒有廚師,只有2位服務員大姐。
方力 攝
大姐說,這個迷你的地方裏卻有一台厲害的機器。白色四四方方的大櫃子,裏面設計了12個不鏽鋼抽屜,盛菜的鋁箔盒就是放在抽屜裏進行烹飪,屏幕上顯示着每個抽屜隔層的溫度。
杭州輕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曹超風說,這台鮮食現烹機器主要通過各種模式,實現炒、蒸、燉、煮等口味,從這個大家夥裏最多可以單機單次出餐300人份。“AI智能化就體現在出品的標准化,我們經過無數次測試,給每一道菜品提前設置好了加熱火力和加熱曲线,比如第一段120度大火,第二段100度中大火,而且加入的每種調味料都精確到克計算,確保少油少鹽,幹淨衛生,全程主打無油煙,更健康。目前,已經研發了300道菜品的指令,後續還在不斷增加。”
曹超風告訴記者,每天由中央廚房採購新鮮食材,進行清洗、切配,處理成淨菜後放入鋁箔盒,經過冷鏈配送到各個食堂,機器投盒操作後,在規定時間內就會出餐。基本每天有8道菜,其中3個葷菜,今天是梅幹菜扣肉、雞腿、蛋餃,菜單每周都會更新。套餐價格13元-19元,優惠政策是60歲以上長者享8折,80歲以上7折,90歲以上5折。
方力 攝
雞腿和蛋餃成頭牌
愿意代表食堂出战
打菜大姐說,食堂剛开業就爆火,雞腿、蛋餃、梅幹菜扣肉幾乎成了爆款。“雞腿和蛋餃就是頭牌了,如果真要分個高下,那就雞腿王者,蛋餃第二吧。這兩道菜一出來就賣光,只要出菜就全部賣光的。”
聽到這裏,記者忍不住嘴饞,申請嘗了嘗,雞腿肉質鮮嫩,蛋餃蛋味濃鬱,確實不錯。
方力 攝
中午11點,一位穿條紋衫的大姐一口氣打了兩只雞腿兩只蛋餃再加一份茄子,“我自己哪裏喫得了這么多,是晚上女兒和外孫女回來點名要喫。”她笑眯眯地說,這個小食堂就在樓幢底下,擡腳就到,菜不是猛火爆炒,少油少鹽,正適合老人和孩子的需求。
方力 攝
一位85歲精神頭很好的白發大伯自帶飯盒容器,他一層層裝滿飯菜,“老年人就要喫少油少鹽的,健康點,其他不重要。”
“以前家旁邊沒有適合我們老年人的食堂,只能自己买菜做飯。現在下樓就能喫到,中晚餐都有,真的方便!”“這些菜看着就蠻清爽的,我要帶姐妹一起來喫!”記者在食堂裏聽到這樣的對話。
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前社區一直沒有落成食堂,這次趁老舊小區改造才挖掘出這塊地方,補上了這個缺位,但因爲沒有油煙設備,無法正常开火,引進了這台智能化機器做菜,很受居民歡迎。
“AI控制油鹽的份量,‘一老一小’喫很好,我就經常晚上下班打包飯菜回家給小寶喫。”社區工作人員說。
方力 攝
“無油煙,更健康,這是食堂最核心的特色。溫度的精准控制,杜絕有害成分生成,這也使得該食堂成爲環境友好的代表,所以我們推薦老年朋友們都來嘗嘗看。”北山街道的相關負責人說。
標題:战吧,家門口的社區食堂!迷你食堂請來“大家夥”做出兩道招牌菜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20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