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觀點:金融能否重演14年下半年行情?


近期公募新規出台,投資者對銀行和非銀關注度上升,“低配+制度變化”上一次帶來大級別行情是在2014年下半年。當下與之對比,相同的地方是:(1)公募低配較多,2010-2013年熊市和GDP下台階導致低配,2022-2024年9月熊市和GDP下台階導致低配;(2)新增的制度變化,2014年是滬港通开通,2025年是公募新規。不同的地方是,14年銀行股低估更多、下半年有較大的居民增量資金大幅流入。信達證券認爲,上周銀行券商偏強,短期原因是板塊輪動的後期,投資者高低切。要想發展爲更大的行情,需要有增量資金流入強化,今年晚些時候(Q4)才有可能。

1)2014年Q4金融領漲原因之一:公募低配。歷史上公募基金超配金融主要出現在06-10年,之後一直都是低配(相比其在A股自由流通市值佔比)。期間一個有意思的階段是2014年Q2-Q4, 2010-2014年初,由於GDP下台階和股市連續多年偏弱,公募基金連續多年減配金融,在2014年Q1,公募基金低配非銀6.20%、低配銀行13.85%。在隨後的2014年下半年,GDP雖然依然偏弱,但金融股領漲市場,公募基金大幅增配金融。

2)原因之二:制度變化(滬港通开通)+ 央行降息。期間主要的變化信達證券認爲有兩點:第一(更爲重要),2014年下半年滬港通正式开通,AH股正式接軌,而接軌之前A股比H股更便宜,銀行股是主要代表性板塊。金融股超額收益的起點和2014年11月滬港通开通時間點一致,开通後,AH股溢價指數快速上漲,到15年初,A股變得比H股更貴,之後金融股超額收益結束。14年下半年第二個變化是11月22日的降息,國內整體流動性環境進一步寬松。

(3)原因之三:從PB-ROE估值角度看估值修復空間。14年下半年金融股上漲,從估值角度也是可以解釋的。以銀行股的PB-ROE爲例,2010-2013年,由於經濟下降,投資者擔心銀行盈利下降,事後來看ROE趨勢是下降的,但由於投資者過於擔心,導致銀行PB下降速度遠快於ROE,從圖4中,能夠看到2013年底PB-ROE散點較大程度偏離長期趨勢,由此導致14年銀行股的修復性上漲。這一次由於投資者對房地產風險的擔心,銀行的PB-ROE散點2023年底又一次較大程度偏離長期趨勢,2024年开始,銀行正在开啓又一次估值修復。

(4)短期視角(月度):券商板塊有可能是輪動的最後一棒。年初以來銀行股一直很強,上周的變化是券商也有階段性表現,券商歷史上既可能是牛市的旗手,也可能是板塊輪動的最後一棒。對比2018年底以來的券商超額收益與全A指數走勢,能夠發現,券商產生超額收益的情形一是:指數快速上漲期。比如2019年Q1、2020年6-7月和2024年9-11月,市場處在牛市中最快的上漲階段,此時券商均有30%-50%的超額收益。券商產生超額收益的情形二是:市場上漲或反彈末期。比如2021年8-9月、2021年12月、2023年4月和2023年7-8月,此時券商的領漲反而需要警惕。鑑於現在的居民資金流入強度不大,盈利短期也沒有發生較大樂觀變化,股市大概率沒有進入加速上漲的理由,所以上周的券商異動,信達證券理解爲短期內板塊輪動的概率更高。

(5)短期A股大勢研判觀點:談判和政策預期部分兌現,5月下旬到7月可能會有二次“小幅”回撤。歷史上較大的利空衝擊,往往會先殺估值再殺盈利,持續過程較長。但由於這一次關稅衝擊出現在牛市初期,市場整體估值位置較低,這一次殺估值階段調整較多,而殺業績階段可能只有小幅回撤。歷史上類似的案例有13年年中錢荒和20年初疫情。關稅第一次衝擊的低點大概率是今年的低點,過去1個月,國內政策和關稅談判預期驅動市場反彈,本周這兩點均部分利多兌現。預計Q2-Q3盈利的擔心還會持續,市場在5-7月可能還會有震蕩回撤,不過幅度可控。Q3後期或Q4有望回歸牛市狀態。

(4)近期配置觀點:季度內偏價值,等Q3再增加彈性。

本周較強的配置邏輯:公募基金改革、新消費。(1)指數權重(金融、大盤):證監會發布《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動方案》,對基金公司中長期業績考核權重、基金產品業績指標權重提出新要求,可能推動主動基金提高低配板塊倉位,持倉向指數權重靠攏。這一變化和市場高位調整形成共振,導致上周銀行非銀等板塊有所表現。月度來看,券商上漲可能是4月反彈以來輪動末期的補漲,年度來看,金融股可能在下一次指數上漲期會有較大的行情。(2)新消費:有業績的方向往往在市場震蕩走弱期間更突出。自下而上來看,業績趨勢和產業邏輯如果能實現共振,超額收益持續的時間往往能較長,新消費屬於這一情形。自上而下看,宏觀層面外需不確定,內需確定性更強,後續還可能有穩內需的政策,新消費也有望受益。

配置風格:季度內偏大盤價值。(1)如果是業績較強的成長股牛市,則超額收益往往比較連續,如果是業績不穩定的成長股牛市,則經歷過持續活躍表現後,往往會有季度的休整;(2)信達證券認爲關稅對指數的衝擊結束,但對板塊的影響或將繼續。預計外需相關方向還會偏弱,國內穩增長政策預期可能還會反復出現,有利於價值風格;(3)美國股市的調整,影響了全球科技股的估值。

配置方向:(1)進可攻退可守(銀行、鋼鐵、建築):海外經濟敏感性低,國內政策敏感性高;指數權重相比投資者配置比例大;長期破淨個股佔比多,市值管理受益方向。(2)新消費:自下而上,業績趨勢和產業邏輯能自洽;自上而下看,宏觀層面外需不確定,內需更確定,後續還可能有穩內需的政策,新消費也有望受益。(3)軍工:獨立的需求周期,內外部特殊環境下,軍工可能會有持續的主題事件催化。(4)有色金屬(黃金、稀土):產能格局強,經濟弱受影響小,經濟強或政策支持下也可能受益;內部黃金稀土等受益於地緣格局的細分行業可能有所表現。(5)房地產:估值位置偏低;穩增長政策可能還有新增舉措。


本周市場變化


本周A股主要指數大多上漲,其中創業板50(2.00%)、創業板指(1.38%)、上證50(1.22%)漲幅居前,中證500(-0.10%)、深證成指(0.59%)、中小100(0.68%)表現靠後。申萬一級行業中,非銀金融(2.49%)、汽車(2.40%)、交通運輸(2.06%)領漲,計算機(-1.26%)、國防軍工(-1.18%)、傳媒(-0.77%)跌幅居前。概念股中,猴痘概念股(16.62%)、NFT(15.67%)、區塊鏈(12.15%)領漲,太赫茲(-2.55%)、3D打印(-2.51%)、衛星概念(-2.40%)領跌。

風險因素:房地產超預期下行,美股劇烈波動,歷史規律可能會失效。


注:本文源自信達證券2025年5月18日發布的《金融能否重演14年下半年行情?》,分析師:樊繼拓 S1500521060001  李暢 S1500523070001



標題:金融能否重演14年下半年行情?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21965.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