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我國財政政策顯著加碼,赤字率升至歷史高位,並通過兩本账聯動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

一季度,全國財政支出同比增長5.6%,而收入同比下降2.6%,反映出財政刺激節奏前置、發力加快。

在宏觀效果層面,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4%,社零、制造業和基建投資表現亮眼,體現財政政策對內需修復的關鍵支撐作用。

然而,4月外部環境擾動加劇,制造業PMI及新出口訂單指數等先行指標回落,疊加中美貿易摩擦風險重現,財政刺激的持續性與傳導效率成爲政策成效的關鍵變量。

展望後續,財政政策將繼續圍繞促消費、新基建、科技創新三大方向,強化政策落地與資金傳導,以確保內需修復趨勢延續,爲全年增長目標築牢支撐。

財政政策加力前置,支出結構呈現出民生優先、結構優化的鮮明特徵,財政資源明顯向教育、社會保障和醫療等關鍵領域傾斜。

2025年財政赤字大幅擴張,我們將狹義財政赤字、地方新增專項債、特別國債以及特殊再融資債等一並納入財政力度考量,則這一口徑下的2025年財政規模爲13.86萬億元,比2024年增加約2.5萬億元。我們測算,可以對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的財政規模從2024年的10.7萬億提高至2025年的14.4萬億,佔上年名義GDP的比重從8.3%提高至10.4%。2025年一季度財政兩本账合計支出同比增長5.6%,而收入同比下降2.6%,收支剪刀差顯著擴大。2025年一季度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衛生健康三項民生領域的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達42%,超過財政預算報告中37%的目標,增速領先整體支出增速,突顯穩就業、保民生仍是當前財政政策的核心目標。

2025年一季度,財政資金集中投放,政府債券淨融資規模明顯擴大,爲宏觀經濟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

Wind數據顯示,一季度政府債淨融資達4.096萬億元,遠超去年同期;一季度新增專項債發行約9600億元,1-4月接近1.2萬億,同時多地明確提出力爭上半年發行完畢,後續專項債發行進度有望進一步加快。超長期特別國債計劃全年發行1.3萬億元,一季度已开始預撥使用。在上述債務工具前置帶動下,財政支出節奏明顯加快,成爲支撐內需修復的關鍵力量。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4%,比上年四季度環比增長1.2%,經濟順利實現“开門紅”,財政靠前發力的政策取向已從資金層面向需求層面逐步傳導。

財政仍存進一步發力空間,以內需復蘇及科技創新對衝關稅擾動影響。

4月PMI降至49.0%、制造業新出口訂單指數跌至44.7%,顯示短期外需形勢依然嚴峻,財政政策仍需在內部需求側維持強度。根據5月12日發布的《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按照當前30%的加徵關稅水平线性,我們靜態測算關稅對全年出口的拖累爲4-5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拖累在0.5-1個百分點左右,則相應GDP缺口約爲0.7-1.4萬億,所需增量財政刺激規模約在1-2萬億元之間,中位數約爲1.5萬億元。從資金投向上來看,我們認爲加碼方向可重點關注消費和社會保障、新基建以及科技創新等內需及科技創新領域。

結論:

2025年以來財政政策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力度,通過赤字擴張與結構性投向聯動,承擔起穩定宏觀預期與修復內需的雙重任務。一季度政策托底效應初步顯現,但面對外需疲弱與結構性壓力疊加的局面,仍需在消費撬動、投資落地與風險緩釋等方面持續發力。當前財政政策的核心挑战已不僅在於“規模”,更在於“效率”與“傳導”。後續應加強政策執行進度、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確保財政資源在關鍵領域發揮更大的邊際效用,爲全年經濟穩定運行提供更堅實支撐。

風險因素:

國內政策力度超預期變化;經濟復蘇不及預期;海外主要經濟體衰退風險;地緣政治衝突進一步加劇。



注: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5年發布的《如何看待2025財政政策力度及節奏?》報告,具體分析內容(包括相關風險提示等)請詳見報告。分析師:明明  彭陽  章立聰  周成華



標題:如何看待2025財政政策力度及節奏?

地址:https://www.iknowplus.com/post/220833.html

轉載僅爲傳播優質文章,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